CRISPR-Cas系统新间隔序列获取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ei88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簇有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和它的辅助蛋白(CRISPR-associated,Cas)构成了原核生物一个重要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即CRISPR-Cas系统。其防御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适应阶段、表达阶段和干扰阶段。在适应阶段,核心蛋白Cas1和Cas2负责从入侵者的基因中获取信息,并将其“记录”到自身的CRISPR位点。获取的序列信息会被转录并加工成为crRNA,进而引导Cas蛋白进行干扰过程。然而,适应阶段中核心蛋白如何特异性识别并获取入侵者的基因信息的作用机制却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本课题中,利用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形式的底物DNA的筛选,制备并解析了大肠杆菌来源的Cas1-Cas2与不同底物DNA复合物的高分辨晶体结构。我们发现获取复合物是由四个Cas1和两个Cas2分子构成的对称结构,Cas1-Cas2复合物结构特异性的识别两端带叉的DNA,并通过这种结构特异性的结合区分自身与外源的DNA,从而避免自身免疫原性。  该复合物通过两个Cas1中的酪氨酸(Y22)的堆积作用固定了底物中23bp的双链部分,结合Cas1-Cas2蛋白切割底物的活性实验,证明获取复合物可以从23bp双链两侧分别切割并保留5nt的3-overhang,以“5+23+5”的方式,在底物被插入整合到CRISPR位点前,就度量了其恒定的33bp长度。  为了探究获取阶段可以通过序列特异性识别的PAM(Protospacer-adjacent Motif)的识别机制,根据寻找到的底物结构特征,我们在3-overhang引入了PAM相关序列,并解析了Cas1-Cas2-dual-forked DNA(PAM1)的晶体结构。从而,确定了Cas1分子是如何通过其C端活性口袋内的氨基酸,以碱基特异性的方式,识别PAM的互补序列CTT。所以,我们的研究揭示了Cas1蛋白序列特异性识别PAM互补序列的分子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基于对Cas1-Cas2与不同底物DNA的晶体结构的分析及相关功能实验的辅助,确定了核心蛋白Cas1与Cas2特异性地同时识别底物DNA的结构与序列特征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自身的结构基础,决定了底物的长度,通过“切割-粘贴”的方式将其插入到自身基因组中。因此,为CRISPR-Cas系统中依赖于PAM识别进行的间隔序列获取阶段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其他文献
以商业化的硅工艺为基础的MOS电阻阵动态红外景象投射器(DIRSP),由于在半实物仿真(HWIL)系统中出色的表现,近来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深入的研究表征电阻阵DTRSP整体性能的参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氮肥的大量施用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大气中的活性氮输入增加,使大气氮沉降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子之一。包括草地在内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往往是受氮
通过应用闪讯T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监测斜纹夜蛾成虫数量消长动态,验证该系统自动计数的准确性,比较与夜蛾类干式性诱捕器的诱测效果.结果表明,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自动计
本课题通过集成光纤光学、小规模红外面阵焦平面探测和相应的制冷等较为成熟技术,利用特殊排列的红外光纤传像束与面阵红外焦平面器件耦合来获得超长线列阵,将问题转化为可望在
作为CPU与液晶显示模组之间媒介的LCD驱动芯片,根据CPU的指令和数据,产生行和列驱动信号驱动LCD模组显示,在液晶显示中起到最为关键作用。芯片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显示效果、性
智能终端设备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普及率逐渐提高,由于智能终端设备提供更好的操作系统支持,终端可以运行功能更加丰富的应用程序。用户在体验丰富多样的移动应用的
本文研究的是适用于PSTN的混沌加密数字电话。该系统以TMS320VC5410A为核心处理器,工作原理为两个电话用户拨号建立连接后,发话端将数字化语音信号软件加密后通过PSTN传送至另
放线紫红素(Act)是由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产生的II型聚酮化合物。II型聚酮化合物碳链合成由最小聚酮合酶(PKS)催化,它包括合酶α和β亚基(KSα和KSβ),酰基
本文以土壤为介质,以2,4,4-三氯联苯、2,2,5,5-四氯联苯、2,24,5,5-五氯联苯、2,2,3,4,4,5-六氯联苯和2,2,3,4,4,5,5-七氯联苯为目标污染物,对钯/铁双金属、微生物及其联合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土壤进
发展高频、高功率、高温微电子器件一直是半导体器件研究开发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国防电子装备和移动通信这些高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及器件使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