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进一步研究探讨胰腺癌、肝脏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瘤在增强电子计算机增强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DWI)上的区别,使胰腺癌放疗靶区勾画更具精确性,为指导临床放疗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放疗实践。【方法】入组患者为38例,入组条件: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功能状态评分)评分>60分;未行针对胰腺癌的相关治疗;患者体内无金属异物,可行磁共振检查;患者对增强造影剂不过敏且知情并同意;经组织病理学或者临床确诊为胰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及MRI定位扫描。依据不同图像进行逐层靶区体积勾画(表示为:GTVCT、GTVDWI),测量肿瘤最大截面长径测量(表示为:d CT、dDWI)、肝转移瘤(表示为:NCT肝、NMRI肝)及5-8mm、>8mm淋巴结转移瘤(表示为:NCT5-8淋巴、NMRI5-8淋巴、NCT>8淋巴、NMRI>8淋巴)。将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患者特征:入组患者38例,男、女分别为20/18人。入组患者平均年龄59.1岁。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20例,胰腺体尾部18例。19例为局部进展期,19例伴有肝脏等转移。行增强CT和MR-DWI的平均检查间隔时间为4.3天。2、胰腺原发肿瘤比较:基于增强CT、MR-DWI所勾画的肿瘤靶区体积大小,分别为54.95cm3(12.41cm3-266.29cm3)、41.67cm3(5.66cm3-235.41cm3),均值差值13.28cm3(8.26cm3-18.29cm3),使用配对wilcoxon检验分析得出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依据增强CT及MR-DWI所测量的肿瘤最大界面长径分别为4.18cm(1.76cm-7.3cm)、3.94cm(1.48cm-7.33cm),均值差值为0.24cm(0.18cm-0.30cm)。配对t检验分析得出p<0.00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表明MR-DWI所测量的肿瘤靶区体积及肿瘤最大界面长径较增强CT小。3、胰腺癌肝脏转移比较:有肝脏转移患者19例,占比50%。依据增强CT与MR-DWI图像分别检出肝脏转移瘤为83vs112枚,CT检出只量占MR-DWI检出量的74%,MR-DWI检出可覆盖全部增强CT检出。经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得出p<0.001,二者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表明DWI对胰腺癌肝转移有更高检出率。4、区域淋巴结转移比较:依据增强CT与MR-DWI图像,分别检出>8mm区域淋巴结转移者46vs56枚,增强CT检出量只有MR-DWI检出量的82%。依据增强CT与MR-DWI图像分别检出5-8mm区域淋巴结为103vs200枚,增强CT检出量只有MR-DWI检出量的52%,且MR-DWI检出可覆盖全部增强CT检出。使用配对wilcoxon检验得p值均小于0.001。NCT5-8淋巴、NDWI5-8淋巴与NCT>8淋巴、NDWI>8淋巴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表明MR-DWI对区域淋巴结检出有较高敏感性,但临床诊断特异性还有待深入研究。【结论】基于MR-DWI所测量的肿瘤靶区体积及肿瘤最大界面长径较增强CT小,肝转移及区域淋巴结检出较增强CT敏感。在制定胰腺癌放疗计划时,参考MR-DWI可使得靶区边界更加清晰,对于肝脏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检出敏感性显著高于CT检查,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放疗计划的修正,当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MR-DWI检出率的特异性。参照病理的进一步对照研究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