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接收站码头安全评价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我国近年来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很多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然而,由于LNG特有的低温性与可燃性,LNG接收站和LNG运输船一旦发生事故常常导致极为恶劣的后果。尤其是连接海面与陆地、船舶与管道和储罐的接收站码头,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单元。因此,本文将以LNG接收站码头为对象,开展安全评价。本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内容:首先,分别对LNG接收站码头在装卸LNG工作情况和休息监察(巡逻检修保养)状况下可能出现的事故及其后果进行研究和分类。从不同角度对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全方位的细致分析,包括人为失误、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管理的不到位及不合理等,得到码头安全影响因子。其次,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即,在利用层次分析确定权重的基础上,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构建LNG接收站码头的安全评价模型。以某特定码头为研究对象进行专家意见的收集和统计计算,得到安全评价的结果。再次,针对此特定LNG接收站码头的卸料臂泄漏,利用有限元软件FLACS对泄漏扩散后果进行模拟,得到不同时间泄漏源附近的浓度场和温度场,确定出危险范围。最后,结合安全评价与泄漏扩散后果模拟结果,对特定接收站码头可能出现的事故开展相应对策研究,为减少事故发生和更有效的管理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等离子体在科研和工业生产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磁流体发电和等离子体鞘套地面模拟装置产生的气流中,温度通常只有3000K左右,因此往往将碱金属注入工作介质,利用碱金属的热电离来提高气体的电子数密度和电导率。国内外在磁流体发电中大量应用了碱金属作为电离种子,但是考虑到等离子体鞘套地面验证装置环境的不同及其多物理场耦合性,关于碱金属注入参数对工作介质的温度、速度和电子数密度等物理场影响的研究十分必要。针对
在一维动力系统中,有很多广泛使用的非一致双曲性条件,例如Collet-Eckmann条件,可和性条件,逆向压缩性条件和大导数条件.到目前为止,通过对这些不同条件之间关系的研究,人们
共形天线与平面天线出现以来就被广泛研究,与平面天线相比,共形天线具有与载体融为一体的优点。共形天线阵分析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利用线面体积分方程分析共性天线电磁辐射特性,并以圆柱共形载体构建共形天线和共形阵列天线为例,验证本文算法正确性,计算结果与仿真软件结果一致。本文从微带天线出发,求解带有有限大介质板的线面体积分方程,并用矩量法进行求解,其中所选取的基函数包括:三角形基函数、RWG基函数、SWG基
重金属离子由于生物不可降解与剧毒性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铅离子(Pb2+)、汞离子(Hg2+)和银离子(Ag+)是三种最普遍的污染物,即使低浓度的长期暴
201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内外部环境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呈现集中爆发态势。截至2019年12月末,债券违约总计187支,违约金额超过1449亿元。在这背后不少上市公司爆出财务造假、年报造假、债券发行的募集说明书存在不实内容等等丑闻,“五洋债”虚假陈述和欺诈发行、“14吉粮债”、“圣达威债”私募债欺诈发行等公司债券市场欺诈发行及虚假陈述事件亦层出不穷,投资者提起债券虚假陈
电磁散射计算在移动通信、遥感探测以及国防建设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快速的实现电磁散射计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目前已经有了许多优秀的数值计算方法来解决电磁散射问题,它们有着各自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但对于求解大型的电磁散射问题,经典算法往往难以做到快速求解。为了能够实现快速求解大型电磁散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电磁散射计算中的矩阵压缩算法,这是一种通过压缩矩量法阻抗矩阵或者矩阵方程来达到快
滑动弧等离子体制备催化剂,因其工艺简单、快速高效与可控性好,将成为一种极具工业应用前景的催化剂制备新方法。本文使用滑动弧放电产生的空气等离子体,通过硝酸盐前驱物气
可见光调控的双金属协同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构建碳-杂原子化学键的可能性,其在化学化工领域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可见光介导的光氧化还原催化通过实施非传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遇到了许多参数估计、系统控制、系统仿真等问题,希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这些问题。系统辨识则根据观测到的输入输出数
我国证据客观性审查的模式是一种相互印证模式,在这种审查模式下,证据之间虽然能够相互印证,但刑事错案表明,这种相互印证模式对证据客观性的审查仍不能保证单个证据的客观性,原因在于不同来源的证据之间虽能形成印证,但无法证明单个证据是真实的,虚假证据之间也能够形成相互印证。此外,对于证据之间是否形成真正的印证,我国缺乏审查的标准与程序。国外对证据客观性的审查,一般以法庭质证的形式进行审查,通过交叉询问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