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里森小说中问题化的母爱——以《宠儿》与《慈悲》为例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爱”是莫里森小说创作与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在莫里森的小说世界里,母爱并非是传统意义上温柔、无私、温情的化身;相反,其笔下的母爱往往呈现出“问题化”的一面:消极、疯狂、甚至暴力。本文选取莫里森作品《宠儿》和《慈悲》作为研究对象,援引存在主义中荒诞、选择等相关概念和理论,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类似的母女关系情节,力图探索莫里森笔下两位母亲“母性选择”背后所呈现出的问题化母爱及其深层次原因。  论文主体部分首先研究了《宠儿》中塞斯杀女背后过于“浓重”的母爱,重点分析其问题化母爱的成因及后果。孤身救出四个子女的壮举让塞斯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再次拯救子女,哪怕是杀掉孩子也在所不惜。塞斯荒诞的认知实质上也是奴隶制逻辑内化的一种表现,孩子无形中成了任其支配的所有物。塞斯对女儿的命运做出了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与责任。这份浓重的母爱不仅剥夺了宠儿生存的权力,吓走了自己的儿子,也影响了小女儿丹佛的健康成长,受到了社区同胞的唾弃与远离。因此,杀掉女儿并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其次,本文探讨了《慈悲》中无名母亲用心良苦的母性选择。有别于塞斯,这位母亲选择卖掉女儿为主人抵债,以此来拯救女儿免受主人的侵犯与折磨。但与宠儿相似,女儿弗洛伦斯并不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而是将其视为对自己的否定与抛弃。弗洛伦斯整日活在噩梦之中,母爱的缺失让她变得胆小、怯懦,极度的渴求爱与关怀,并最终酿成杀人悲剧。在这部作品中,母亲的爱变成了危险的塑造者,它没有直接毁灭女儿,却让其寻求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走向自我毁灭。同样,选择卖女也没有给故事带来圆满的结局。  最后,借助存在主义中的荒诞、选择理论,本文探讨了《宠儿》和《慈悲》这两部作品中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及其所揭示出来的问题化母爱的社会根源。在奴隶制这种反家庭、反母性的荒诞体制之下,本该纯洁、高尚的母性也被扭曲、异化。母亲对孩子的占有与支配和奴隶主占有奴隶并无本质的区别。再者,身为奴隶的黑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命运无论做出何等选择与反抗,都不能改变其成为奴隶或者死亡的命运;成为奴隶就等于精神死亡,这正是这种制度的荒诞之处所在。从《宠儿》到《慈悲》,作者选取这世上最纯洁、最高尚而又最为人所熟知的母爱让读者痛苦、叹息,从而使人愈发加深对这种荒诞、扭曲制度的认知。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不断进展,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在我国已经达到了极高度的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家长对
为了更好地维护女性消费者的权益,近期,福建省质监局组织对本省企业生产的卫生巾(护垫)、晴雨伞、纸巾纸3种妇女用品质量进行了专项抽查。此次抽查主要针对产品安全性能和使用性
顺丁烯二酸酐与苯在三氯化铝的存在下,经傅-克反应生成苯甲酰丙烯酸,在强酸性水介质中,若温度高于35℃,则部分发生与水的加成反应生成苯甲酰乳酸。含苯甲酰乳酸的苯甲酰丙烯
本论文主要考察了《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对儿子夕雾和女儿明石姬君进行教育的教育观是什么,以及光源氏教育观的形成原因。为了探讨其教育观的形成原因,考察了《紫式部日记》中
学位
D.H.Lawrence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坎坷的一生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体系。然而他作品的用意及主题常为世人所曲解,他
所有银行都面临一个需求就是改进他们的移动银行战略。有些银行只愿意提供普通服务,而另外一些则会有所创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简称“纽交所”)就属于后者。移动银行专家
詹妮特·温特森是当代在描写爱情和女性躯体方面最有艺术狂想力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对语言有异常的热情,同时致力于性别压迫的解构和身份的重构,这在她的作品《写在身体上》展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的定义范围被不断扩大,翻译和写作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他提出,文化翻译并不是具体指两种语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期间,福建省计量院结合工作实际,配合福建省质监局、福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福建新闻频道、海峡都市报开展“3·15”计量维权系列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