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话语中农村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兼论女性话语基础上的主体性重构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双声话语中农村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并且许多学者都对之进行了不懈的研究。虽然他们的观点彼此之间有着诸多的差异,但女性主体性是改变女性地位的关键却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在他们看来,只有女性的主体性能够得到真正的建立和发挥,她们所争取、获得的社会地位才是真正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否则,她们的弱势地位将得以延续。 但是,在中国女性地位改变的历程中,虽然国家为提高女性地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女性也确实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中享有和男子平等的人格和尊严,但是中国女性的主体性却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与之相对应,女性所争取得到的社会地位也更多的是男权话语下的一种建构,可以说,女性地位的改善并不尽人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农村女性的状况来说,许多学者都发现,她们的主体性在呈现出在场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压抑着:在许多领域她们仍然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在H村的调查中也发现,国家关于农村女性的话语依然充满“父权制”色彩,而农村女性也仍然认同并归顺于这种话语,可以说,她们的主体性在继续被压抑着。虽然,农村女性的话语也透露出她们那在场的主体性,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农村女性主体性在国家和女性自身话语的双重建构下,仍然缺席着。要真正的改善、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这就需要从女性自身的话语出发,实现女性自身话语基础上的主体性重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女性获得真正有利于她们发展的社会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性别主流化则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女性话语基础上的主体性重构,让她们更好的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条件。因此,应该在充分认识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改革性质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和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从而在女性话语的基础上建构发展起农村女性新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而这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女性利益代言人,做出努力。因此,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逐步实现,女性话语基础上的主体性重构最终将得以实现,而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必将随之得到改善,这最终也将推动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城乡不公平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散见于整体性的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的讨论中,尚未形成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在调查方法上采用深度访谈法。通过两次共历时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对S村内近四十位不同身份的村民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本文在分析方法上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结合
纠纷构成了村民日常生活互动经验极其普通但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法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石桥村,卷入纠纷中的个体或群体在不断互动和较量的过程中,总会进行比较和
 该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传播学的分析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大众化杂志媒介对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影响,从横向的视野来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对于大众化杂志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智能,是对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的模拟,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对于很多行业都有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日益增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当下,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农村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社会化机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农村家庭权威结构及其变迁。笔者将田野调查与开弦弓村(即江村)七十年间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对比,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婚姻模式、产业结构、分工模式、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