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止晕”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man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以眩晕为主要特点,还可出现头痛、颈肩痛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增大,长期的伏案工作量增多,长时间面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发病人群越发广泛。而针灸治疗颈椎病具有很大优势。本课题意在探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刺治疗方法,应用常规针刺法与“调神止晕”针刺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选取2020年4月-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科、骨科及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和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4例。采用SPSS25.0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调神止晕”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头针:顶中线(MS5)、顶斜1线(非国标)、顶旁线(相当于国标顶旁2线MS9)、顶斜2线(非国标)、晕听区(焦氏头针);体针:风池穴、合谷穴、外关穴(均为双侧穴)、颈夹脊穴。对照组取穴与治疗组体针部分相同。疗程为1次/日,治疗6次后休息一天,共治疗12d纳入统计分析。记录、分析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经颅多普勒(TCD)的数值,及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疗效评价,对比分析“调神止晕”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ESCV量表和TCD评分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ESCV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ESCV量表各项因子评分:(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ESCV各项因子积分均高于治疗前,经检验,对照组颈肩痛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子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因子积分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ESCV评分量表中各项因子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经检验,眩晕积分、心理及社会适应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痛积分、头痛积分、日常生活及工作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4 TCD指标对比: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的RVA、LVA、BA的平均流速均明显增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BA平均流速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A、RVA的平均流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分别为32例,对照组治愈8例(25%),显效9例(28.12%),有效10例(31.25%),无效5例(15.63%),总有效率84.38%;治疗组治愈12例(37.5%),显效14例(43.75%),有效4例(12.5%),无效2例(6.25%),总有效率93.75%。经检验,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调神止晕”法与常规针刺法均有效。2“调神止晕”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于改善患者眩晕、心理及社会适应的症状和改善BA平均流速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佳,总体疗效更优,值得研究与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比灵龟八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应用常规针刺两种方法,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中临床疗效的差异,来评价灵龟八法的有效性。为灵龟八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收集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运用SPSS23.0使用随机法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30例,治疗组脱落1例,
目的通过对近10年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析上肢取穴、选经及处方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得针刺处方规律进行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针刺激发循经感传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并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手工等方式检索、收集、筛选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孕妇一般情况、孕前及孕期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患病情况、妊娠期用药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调查,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妊娠期用药(包括中药及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妊娠期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行政区划将天津市16个区划分为中心城区、郊区2个区域,采用抽签法从2个区域中各抽
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温阳化痰通络法配合调神益智针法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究温阳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运用,以期为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更多的临床方案及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根据纳入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脑卒中患者,共纳入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
目的以子午流注学术理论为基础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过程中时间对于疗效的影响程度,对子午流注纳甲法与温通针法相配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程度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推广意义的治疗方法。方法共纳入64例中风后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诊断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前进行基本资料统计,保证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3例(脱落2例),对照组31例(脱落1例),脱落
目的通过对比全子宫切除术及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的术前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及中医证型变化情况,评价全子宫切除术及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为围绝经期女性行子宫切除术时是否切除卵巢提供理论依据;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证候及中医证型变化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改善子宫切除术后机体状态、发挥中医药优势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于天津中医
目的探析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观察远端取穴(后溪穴、中渚穴)、局部手法(阻力针法、平补平泻法)、针刺时机(<4周、4-12周)三因素两水平不同组合方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出基于以上不同因素水平的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化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计算机、手工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目的通过理论研究探讨辛开苦降法的作用机制,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并以导师临床经验代表方为治方,观察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热痰瘀结证的有效性,为拓展辛开苦降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热痰瘀结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查阅古今文献,梳理辛开苦降法源流,总结其临床应用,揭示辛开苦降法的理论内涵;探讨稳定型心绞痛热痰瘀结证的病机,为辛开苦降的代表经方加减治疗稳定型
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胸水量、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中医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及理论根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确诊为恶性肿瘤并经B超证实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共纳入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
目的:本文基于应森林教授“双毒学说”学术思想,总结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法则及遣方用药思路。应森林教授认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为“双毒”所致,通过观察“清解双毒方”或甲氨蝶呤片治疗本病的疗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探讨“双毒学说”指导下的“清解双毒方”的实际临床疗效。概括“双毒学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