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经济效应评价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bcn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利率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改革核心领域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成立四年多以来,上海自贸区推出一系列金融开放、金融制度创新措施(简称“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推出“金改40条”,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首份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2017年6月发布实施。  作为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包括金融开放创新在内的各项制度创新可以在区内“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上海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也从来不是封闭的,自贸区与区外是联通的,从而,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影响自贸区本身,影响上海,(如果在全国推广)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在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开放创新的总体效应评价研究、对微观主体的效应研究、对区域经济的效应研究、对宏观经济的效应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对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包括:(1)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等政策措施对自贸区(区内企业)的效应评价;(2)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经济的效应评价;(3)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如果在全国推广)对宏观经济的效应模拟。  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关于金融开放创新效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上海自贸区成立时间较短(数据不全、不完整)、与外界联通(受区外影响,并影响区外)等特征,本研究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反事实”方法、隐马尔科夫模型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完成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经济效应评价,具体如下:  第一,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等政策措施对区内企业的效应评价研究。在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政策梳理基础上,分析上海自贸区经济环境和融资环境变化,通过区内企业租赁面积、用电量、用水量、车辆进出、费用拖欠、投诉等指标变化(显性状态)以及行业属性,来描述企业经营状况变化,通过状态转移矩阵对显性状态进行预测,计算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建立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等政策措施对区内企业效应(隐藏状态)评价的隐马尔科夫模型。结果显示,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等政策措施对区内企业经营业绩拉升作用明显,2013-2016年平均拉升2.36个百分点。  第二,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经济的效应评价研究。运用“反事实”方法,分析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金融业增加值的效应;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金融开放创新作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建立产出的回归模型;根据“金融开放创新——金融业增加值变化——GDP等经济指标变化”的路径,量化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经济的效应。结果显示,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拉升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季度增长率4.32个百分点,对上海GDP增长率的贡献达到8.39%,已经与资本存量投入相当。  第三,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如果在全国推广)对宏观经济的效应模拟研究。构建开放经济环境下,包括消费者、最终产品生产商、中间产品生产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对外部门等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模型转换和参数估计,完成复杂模型(部门增加、假设条件放宽造成模型复杂)求解,量化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如果在全国推广)对宏观经济的效应。分别完成三部门、四部门、五部门、六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对相关参数进行校准和估计,在模型求解基础上,针对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核心任务(推进金融改革核心领域先行先试),完成利率、汇率对产出、投资、消费、进口、出口、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脉冲响应分析,模拟其短期和长期冲击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利率对投资、通货膨胀率的冲击最大为-1%左右,对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冲击在-0.5%以内,短期、长期影响均有限;汇率对投资、消费、通货膨胀的短期冲击较大(最大冲击的绝对值达到1.81%、2.09%和3.86%),长期冲击在正负0.5%以内。  根据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效用评价和效应模拟的研究结论,为推进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提供政策建议,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后续努力方向。  相比以往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在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等政策措施对区内企业的效应评价研究中,根据“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等政策措施——自贸区融资环境变化——区内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的效应传导路径,通过区内企业租赁面积变化等显性状态描述企业经营状况变化,引入行业属性变量,以降低行业属性带来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通过自贸区成立前的数据,计算显性状态(租赁面积变化等)的状态转移矩阵,通过状态转移矩阵和已有数据对自贸区成立后的显性状态进行预测,根据回归模型计算企业经营状况变化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完成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等政策措施对区内企业效应(隐藏状态)的评价。  2、在基于“反事实”方法的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经济的效应评价研究中,通过其他省市经济指标的最优控制组选择,预测没有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经济指标“反事实”值,与真实值的差异便是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效应;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金融开放创新作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通过“金融开放创新——金融业增加值变化——GDP等经济指标变化”的路径,完成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经济的效应评价,排除了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之外的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1)上海与其他省市存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共同因子,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与其他省市相对独立,这符合“反事实”方法的基本前提,将其他省市的经济指标作为控制组,通过最优控制组选择,预测没有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情况下的经济指标,这一指标与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便是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带来的效应,本研究用“反事实”方法评价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金融业增加值的影响。(2)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金融开放创新作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建立产出的回归模型,量化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通过“金融开放创新——金融业增加值变化——GDP等经济指标变化”的效应评价路径,解决了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经济效应的度量问题。  3、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宏观效应模拟研究中,通过构建开放经济环境下三部门、四部门、五部门、六部门的DSGE模型,对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如果在全国推广)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模拟。与传统研究相比,本研究在DSGE模型假设条件、经济主体决策行为定义等方面进行扩展或条件放宽,从而使模型更加符合实际,这也带来了模型的复杂化,通过优化经济主体决策行为定义,对模型进行变换和宏观加总,对参数进行校准和估计,完成模型求解,在此基础上,针对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核心任务,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模拟利率、汇率对各宏观经济指标的短期和长期冲击的动态变化。  (1)经济主体和假设条件方面:模型假设更加贴近真实情况,包括消费者以家庭为单位决策、生产商自主进行生产决策、政府行为外生等六个假设,经济主体定义更加宽松,如放松了生产商处于完全竞争环境的传统假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模型中部分参数通过校准方法确定,其余参数通过先验概率分布假设和极大似然法估计,简化参数估计和模型求解。(2)经济主体决策行为方面:对经济主体决策行为的定义更加符合实际,如消费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效用最大化决策,可以选择工作或休闲,可以选择国内产品或国外产品,决策选择包括消费、储蓄、投资和持有货币,与真实环境非常接近。(3)模型应用方面:克服以往金融开放创新效应评价研究仅面向单一指标的不足,形成多经济指标、多影响要素的宏观效应分析模型,本研究将产出、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作为模型的内生变量,所构建的模型既可对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如果在全国推广)的总体宏观效应进行模拟,也可对各项金融开放创新政策措施的宏观效应单独进行模拟。
其他文献
学位
该文重点研究了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该方法是以体系结构的核心、以重用为目的.体系结构是系统共性与可变性的高层描述,是大规模的系统性重用的指导框架.体系
国际原油价格的分析和预测一直是学界、企业及投资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基于传统统计数据的分析框架,而很少考虑使用海量互联网数据。随着大数
学位
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odel For Software)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研究制定的一种软件评估标准,其本质是
近年来,随着Web2.0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互联网提供的在线社会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微博作为在线社会网络中的一种形式,成为人们交流和沟通的
该文主要分成六大章节.第一章,概述了中外零售业比较的理论依据.指出该论文将以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为模式,采用规模经济(包括重组合并)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及相关理论.同时,西方
该论文将介绍二板市场的产生及发展的新趋势;全面、系统地分析二板市场的运作方式和特点;深入探讨二板市场、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借鉴国外及香港二板市
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我国加入WTO后会发生巨大的变革,深刻了解我国股票现状和特征是确定股市发展方向、防范宏观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由于传统经济指导方式及经济转轨期暴露
今天的企业,身处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能否高效利用企业资源,也就意味着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1998年起,ERP(企业资源计划)成了中国管理界、信息界、企业界纷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