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如病毒(Norovirus,No V)已成为全球非细菌性肠胃炎的首要病原,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是造成病毒感染的常见方式。牡蛎等贝类被报道已成为No V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由于生食No V污染牡蛎而引发大规模肠胃炎疫情不断暴发,不但严重威胁了消费者健康,同时也给水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然而牡蛎中No V病毒的污染滴度普遍较低,并且牡蛎自身的检测干扰物质复杂,目前有效识别牡蛎中No V污染仍存在挑战。因此,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牡蛎中No V检测技术体系,尤其是复杂样本的前处理技术,对于预防牡蛎等贝类源No V胃肠炎疫情暴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建立牡蛎中No V检测的高效前处理方法为目的,在掌握了牡蛎中No V组织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一种小体系蛋白酶K处理法,以及一种基于生物素和树杈状分子的二级放大免疫磁富集技术,最后对广州地区市售牡蛎中No V污染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解No V在牡蛎中的蓄积规律和组织分布,对实验室养殖的牡蛎进行人源No V和鼠源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人工污染,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牡蛎不同组织中病毒的含量和分布。结果显示在牡蛎的腮、肠、消化腺组织中均能检出这两种病毒,其中消化腺组织检出4份病毒阳性。这为牡蛎中No V的分布规律和特异结合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2.根据已有(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s,ISO/TS)15216-2:2013标准进行改进,建立了一种基于小反应体系的前处理方法,新的前处理方法相比ISO/TS 15216-2:2013标准法,回收率从1.66±0.27%提高到11.07±0.09%,PCR扩增效率从92.31±9.01%增加到124.12±5.99%。应用新的前处理方法检测广州市售牡蛎中的No V,检出率高达34.21%。该方法具有操作时间短、成本低、回收率高等优点。3.本章建立了常规免疫磁珠、生物素放大免疫磁珠及生物素偶联树状分子免疫磁珠三种病毒富集技术。常规免疫磁珠方法中,结果显示,当偶联时间为1.5 h,磁珠量为0.1 mg,富集时间为60 min,分离时间为7 min时,病毒回收率为15.63±0.43%。基于生物素放大免疫磁珠方法中,结果表明,当生物素化抗体量为40μg,免疫时间为25 min,免疫磁珠量为80μg,孵育时间为30 min时,病毒回收率为37.48±0.20%。在基于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分子介导的生物素放大的磁富集分离方法中,当生物素化抗体量为40μg,免疫时间为15 min,免疫磁珠量为60μg,孵育时间为20 min时,病毒回收率为44.26±1.45%。在对牡蛎样品进行评价时,生物素放大的两种免疫磁珠方法均达到病毒有效富集的目的,检出率分别为18.80%(8/44)、25%(11/44)。但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分子磁珠法具有较好的回收率,相比生物素放大免疫磁珠法回收率提高了7%,磁珠的使用量减少了20μg。4.广州地区市售牡蛎中GII型No V污染调查。2018年12至2019年12月共收集广州地区市售牡蛎样本52份,检出19份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6.53%。不同季节牡蛎样本中病毒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两种牡蛎中No V检测的高效前处理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市售牡蛎中No V监测工作。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攻克病毒检测中样本前处理的瓶颈问题,是我国加强牡蛎中No V污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