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腹部手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然而对被同样神经支配的腹内斜肌平面(IOP)阻滞的效果却未有报道。本研究拟利用超声的可视化技术对腹内斜肌筋膜间阻滞对腹部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展开相关临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选择2019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妇科腹部手术患者10例,年龄34-60岁,ASA Ⅰ-Ⅱ级。在全身麻醉前行双侧对称部位阻滞。①穿刺阻滞方法:采用便捷式超声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6~13MHz。定位腋前线与髂前上棘交汇处作为穿刺点,辨认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由同一位麻醉科医师穿刺,采用平面内实时引导技术,穿刺进入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间筋膜间隙(IOP),“水分离技术”确定在此平面后,采用边注药边进针引导药液向头端扩散并终止到肋弓下,所用药物为0.25%局麻药罗哌卡因40ml(双侧分别20ml);②观察时间点:注药后5、10及20min测定阻滞效果;③测试分区:在患者前腹部以腹正中线、左右腋前线作3条纵线,在肋弓下缘水平、脐水平、髂前上棘水平、耻骨联合上缘水平作4条横线,由纵横线形成6个区域,分别标记为L1-3区、R1-3区;④针刺法测痛评分及分级:三分法,0分(无疼痛)、1分(痛觉减退)和2分(痛觉未改变);⑤分别计算各区域各时间点测痛评分的平均值,并计算各区域各时间点出现测痛评分为0分或1分的例数及百分比。第二部分:选择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妇科腹部手术患者6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OP组和TAP组,每组31例。IOP组采取腹内斜肌平面阻滞,方法同第一部分;TAP组采取腹横肌平面阻滞,采用便捷式超声仪高频线阵探头,穿刺点位于腋中线与髂嵴交点,穿刺针进入腹内斜肌-腹横肌间形成的筋膜间隙,延腋中线由后向前进针,确认药液位置正确后边进针边注药至肋弓下缘,左右各注入0.25%局麻药罗哌卡因20ml。通过测定两组患者痛觉减退范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追加镇痛药地佐辛(疼痛数字评分法>3分)的例数、术后镇痛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和各项手术指标比较腹内斜肌平面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在术后镇痛中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L1-R1、L2-R2、L3-R3为左右相互对应区域,在IOP阻滞后同时间点左右对应区域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且相同时间点各区域间比较亦未见统计学差异;不同时间点比较发现,随着注药后观察时间延长,测痛评分逐渐下降,在所有区域,在10min时间点的评分均低于5min时间点的评分,在大部分区域(除L1及R1外),20min时间点评分低于10min时间点;在各时间点各区域测痛评分为0分或1分≥80%的概率:5min时各区域概率均为0%;10min时1分的概率为100%,0分的概率为0%;20min时1分的概率为100%,0分的概率为50%。第二部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痛觉减退范围变化在不同时间点均变化差异明显,在腹内斜肌平面阻滞后4h时,痛觉减退范围已经开始消退;6h时痛觉减退范围大部分不超过T10;h时痛觉减退范围已经消退至T10下且仅少数患者仍有痛觉减退的表现;12h后无痛觉减退。组间比较在相同时间点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痛觉减退的范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各个时间点静息和运动两种状态下NRS-10疼痛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追加使用镇痛药地佐辛的例数、术后镇痛满意程度、术后不良反应和各项手术指标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一部分:腋前线髂前上嵴水平处,超声引导下腹内斜肌平面由人体尾端向头端注入0.25%局麻药罗哌卡因20ml后可产生一定的痛觉减退平面,从而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第二部分:①腹内斜肌平面阻滞用于下腹部术后镇痛能提供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相当的效果;②腹内斜肌平面阻滞的主要副作用与腹横肌平面阻滞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