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古树名木为研究对象,从古树名木的种类组成及数量、树龄结构、分布特点、健康状况、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资源普查,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兴区古树名木在生长及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及建议,为大兴区古树名木保护及城市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兴区古树名木共计128株,其中古树127株,名木1株,隶属9科10属10种,属的数量最多的为柏科(Cupressaceae);树种最多的是桧柏(Sabina chinensis(L.)Ant.),为当地优势树种;该辖区古树名木种类及数量较少,基本为单科单属单种,树种较单一。(2)大兴区古树树龄较小,树龄在100~522a之间变动,主要分布在200~299a之间;其中,一级古树12株,二级古树115株;古树树龄呈单峰曲线变化规律,树龄结构单一,且在树龄由低到高过程中,古树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大兴区古树名木分布于全区13个乡镇,29个地点。古树名木数量在各乡镇中分布极不均匀,西红门镇古树名木的数量最多,为97株,占总数75.78%,分布于2个地点,其中96株为一个古树群,其余乡镇数量极少,瀛海镇则无古树名木。古树名木数量在各生长场所中分布不均匀,其中公园绿地数量分布最多,共有105株。(4)由于许多古树名木都有着相应的保护措施,古树名木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处于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状态的植株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73.44%,20.31%,6.25%,未发现濒死状态的植株。然而,26.56%的植株处于亚健康及不健康状态,说明仍有部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存在缺陷。(5)经调研,影响古树名木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四个:一是因机械损伤、雨水渗入等原因致使全区26株古树名木树体空洞,其中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数量最多,占比69.23%;二是因病虫害危害、人为破坏等原因致使古树名木枯断枝比例较大;三是地表铺装面积过大,根系生长受阻;四是营养元素缺失,影响古树健康。(6)经调研,大兴区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古树生长空间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二是养护措施不够专业;三是个人保护意识淡薄。针对大兴区古树名木总量少、树龄小、分布不均及保护现状,提出了以现有古树名木资源为基础的增量保护措施:一是做好城市景观规划,处理好树地矛盾;二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强宣传,提高群众保护意识;三是充分挖掘古树名木后续资源。针对大兴区亚健康及不健康古树名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技术:一是修复树体空洞,提高免疫力;二是减少地表铺装面积,改良土壤性状;三是加强日常养护管理,预防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