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翻译理论。他将生态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引入翻译学中,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置于宏观的生态环境中,以研究译者在宏观上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在微观层面上对译文做出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外翻译掀起一阵高潮,沙博理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译者之一。在跨越50年的翻译生涯中,沙博理致力于向西方读者塑造真实的中国文化形象,是中国文化的忠实传播者。新中国建设初期,对外翻译承担着宣传政治文化、树立国家新形象、为国家建设事业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重任。因此,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沙博理在从事汉英翻译中必然面临这些问题:如何使译本满足中国对外宣传的现实需求?如何使中国文化融入一个不同的环境并被接受?这与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不谋而合。《新儿女英雄传》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在美国出版的红色小说,也是沙博理翻译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所以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新儿女英雄传》英译为例,研究沙博理对当时生态环境的适应情况以及三维适应性选择。研究发现,中国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翻译生态环境。沙博理对此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是他能够从事对外翻译的前提。一方面,《新儿女英雄传》英译在满足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自身意愿的同时也满足中国对外宣传的生态需求;另一方面,沙博理的汉英双语能力、跨文化意识,以及他的“革命”情结使得他能够很好地理解革命题材的作品,从而准确地传达其内涵。同时,沙博理在语言、文化、交际维上实现了适应性转换。他遵循了原文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忠实再现了小说主要人物的语言风格;在翻译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时,尽可能得保留了源文化意象与内涵,同时对一些西方读者难以理解的内容做出了解释说明;为传达原文的主题思想,沙博理通过改译、删译等方法再现并强化了革命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本研究进一步论证了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解释力,深化了沙博理翻译研究,并对对外翻译中译者如何在适应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译文选择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