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治疗黄斑裂孔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术中填充物的选择仍是眼科医生关注的问题。由于惰性气体术后并发症相对多且特殊体位的依从性较差。因此,更多学者尝试使用短效的气体进行眼内填充。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与C3F8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差异,比较两者优缺点并分析影响黄斑裂孔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及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11月因黄斑裂孔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中心患者的资料。病因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40例黄斑裂孔患者全部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剥除内界膜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或惰性气体(C3F8)填充手术方式,其中空气填充组20例(20眼),C3F8填充组20例(20眼)。术后至少随访3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前段及眼后段检查,详细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检查术前、术后3月BCVA、OCT、眼压、俯卧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将小数视力转换成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进行统计学分析。OCT测量出黄斑裂孔MD、BD、H、和光感受器脱离起点与裂孔两侧的外界膜断端间的实际距离(M、N)值,并计算MHI、THI、DHI和MHCI。所收集数据整理录入Excel表格,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术前空气填充组和C3F8填充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眼压、log MAR-BCVA、MD、BD、H、M、N、MHCI、MHI、THI、DHI及病因(特发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3月空气组和C3F8组两组裂孔总体闭合率分别为85%、90%;IMH患者两组闭合率分别为93.6%、94.1%;高度近视眼两组患者闭合率分别为50%、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log MAR-BCVA提高率分别为70%、75%(P=1.000);术后两组log MAR-BCVA和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146);术后两组俯卧位时间分别为3.55 1.39、11.75 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按MD值进行分组,各组间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log MAR-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并发症:空气组1例发生并发性白内障,随后混浊逐渐减轻。C3F8组1眼术后发生高眼压;1例发生并发现白内障,于术后1.5月行白内障手术。4.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相关因素:裂孔最小径、MHCI和发病原因对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P=0.018、P=0.030)。其中,MHCI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独立因素。结论:1.与C3F8惰性气体组比较,消毒空气在治疗IMH闭合率和高度近视MH闭合率以及改善患者视功能方面的可以达到与其一样的效果;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低也较轻;空气在眼内停留较短,解决了多数患者不能耐受长时间俯卧位的问题,并且它提供了更快的视觉恢复,病人在短期内可以实现正常的日常生活。2.裂孔直径和MHCI可望成为预测黄斑愈合的可靠因素,MHCI比其他参数显示出更显著的预测能力。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比特发性黄斑裂孔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