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开发对既有地下构筑物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的建设与运营带来了沿线地带的开发热潮,地铁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地下构筑物,后续相关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引起隧道结构的附加荷载(包括卸载和加载),导致邻近地铁隧道的结构变形及沉降,从而给既有己建地铁的运行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其中地铁隧道上方大面积开挖卸载对地铁隧道的影响目前最为工程界所关注。如何控制基坑施工所引起地铁隧道的隆起变形,确保地铁安全运营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的基坑工程,研究了基坑开挖土方主要卸荷对于隧道回弹变形量以及纵向沉降变形的影响,并对变形的控制模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地铁隧道上方卸载类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关键卸载控制区域的概念。其次,通过解析方法计算研究了卸载对于隧道隆起变形量以及纵向变形的影响,并通过对实测数据分析,验证了理论所得到的结论。论文利用岩土数值分析软件MIDAS/GTS分析了基坑开挖大面积卸载过程中时间因素对于隧道上抬变形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的施工顺序对于隧道回弹影响。最后,论文讨论隧道在大面积卸载作用下的变形控制技术,通过对基坑施工卸荷影响的控制、地层变形的控制以及隧道结构变形的控制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针对各个环节控制的原则和措施。本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了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定性地分析了隧道的位移规律。针对地下空间开挖对既有地下构筑物的影响,模拟分析了隧道在基坑旁侧和正下方两种不同相对位置下,基坑开挖不同工况、与基坑不同距离、不同埋深和支护桩不同入土深度等参数对隧道位移的影响,获得了隧道的水平、竖直位移和内力沿隧道纵轴的变化曲线。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在不同工况下,隧道最大位移、最小轴力和最大弯矩发生在z=0m处,剪力在z=15m附近突然变大,开挖卸荷对隧道影响较大,支护桩施工对隧道影响小,且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随着距离的增加,隧道水平位移逐渐减小,到离基坑12 m左右,水平位移变化很小。与水平位移相似,竖直位移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到离基坑12 m左右,变化很小。隧道在基坑旁侧时轴力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增大。剪力和弯矩则逐渐减小。当隧道在基坑正下方时,轴力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增大,剪力逐渐减小,弯矩方向发生了改变。(3)随着埋深的增加隧道位移先增加后减小,由于墙体最大位移大概出现在0.6 H处,可看出隧道位移受墙体变形影响较大,要减小隧道位移就要有效控制墙体的变形,在这类基坑设计中要树立“变形控制”的思想。内力随着埋深的增加均增加。(4)随着支护桩入土深度的增加,隧道位移随之减小,在本算例中,当入土深度超过1.0 H后,再增加入土深度对减小隧道水平位移作用不大,因此墙体入土深度存在一个最优入土深度,大概在1.0 H处。从基坑附近到远离基坑,入土深度的影响在逐渐减小;入土深度对隧道的竖直位移影响不大。内力变化相对不大。
其他文献
音乐与健康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感情以及举止行为等多方面产生多种影响,它是通过人体的共振、共鸣、协调、感染、感化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
Watts(2003)认为契约需求是导致会计稳健性的主要原因,但难以找到直接的经验证据。保险业的特点和审慎监管为直接检验这一契约解释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文设计了“准备金——
临床常用医学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第一讲医学统计学概述中山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骆福添编者按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学科、新技术不断涌现,临床医生在医学院校学到的
前牙显露量作为前牙区重要的美学参数之一,是口腔修复及正畸治疗的重要参考。临床研究显示:休息位上颌中切牙显露量约为2~4 mm,微笑时约为8~10 mm,且随着年龄增长,上前牙的显
目的分析屈螺酮炔雌醇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1~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6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2例
加入WTO十年以来,中国ODI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在全球的地位迅速提高。在发展方式上,中国ODI具有明显的"政府推动型"特征,在投资动机上,中国ODI则具有"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现象瞬息万变,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的表现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电影是具有语言叙事和画面表现功能的综合艺术样式,本身是一种叙事和景观的综合语言。本文
《驯化利维坦》秉持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复合共和机制,描述了经典自由-宪制所立基的政治科学理念,阐释了有限政府的权力架构原理。按照这种原理,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