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农业大国,在我国经济腾飞式发展的今天,“三农”问题始终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尤其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来,国家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也不断增强。不容忽视的是,在国家加大对“三农”项目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涉农惠农职务犯罪这个毒瘤不断蔓延至农村,直接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基层涉农惠农职务犯罪现状开展实证研究,深入研究分析涉农惠农职务犯罪的影响因素,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预防对策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期为H市遏制涉农惠农职务犯罪提供参考意见,为有效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涉农惠农职务犯罪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我国支农惠农政策实实在在惠及农民群众! 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本文开展研究,并从以下思路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以职务犯罪、职务犯罪预防的概念作为理论铺垫,提出自己的理解,对理论界还没有准确定义的涉农惠农职务犯罪的概念进行定义;根据检察实务,圈定本文所研究的涉农惠农职务犯罪所涉及的具体领域和范围。同时,对本文涉及的公共选择理论、权力制约理论以及寻租理论进行阐释。其次,笔者通过对H市检察机关2013年-2016年办理的涉农惠农职务犯罪案件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H市涉农惠农职务犯罪的基本状况及特征,包括涉农惠农职务犯罪案件量变化趋势、犯罪主体身份情况、罪名分布情况、犯罪集中的领域等。再次,基于对H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涉农惠农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分析,对涉农惠农职务犯罪的影响因素从思想、素质、制度、法律法规、监督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笔者认为主观层面上来看,一是“理性经济人”、“权力寻租”的思想导致以权谋私的特权思想泛滥;二是基层干部整体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从客观层面上来看,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二是法律规定不完善;三是监督制约不到位。最后,根据上述对涉农惠农职务犯罪的影响因素剖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笔者从“观念”——“体制”——“监督”预防模式进行探究,这也是从主观到客观的一种预防模式。笔者认为,应通过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水平和个人素质、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以及强化监督制约等方式来预防和减少涉农惠农职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