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区功能和肠道菌群改变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损害。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不仅会发生结构和体积变化,其某些脑区也会发生功能的改变。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已经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体现出多个脑区的局部一致性和低频振幅异常。此外,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脑区功能发生变化的同时,其肠道菌群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目前已经证实人体肠道优势菌群的不同能影响宿主的大脑发育,并且肠道菌群中乳酸菌的丰度变化能影响宿主的认知水平,但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脑区功能之间关联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脑区功能之间关联性迫在眉睫。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组符合入组与排除标准的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或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21例为研究组,同时入组北京回龙观医院健康体检者共3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入组标准如下:①按ICD-10标准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②年龄20-55岁;③规律排便(1-3次/1-3天)。对照组入组标准如下:①年龄20-55岁;②规律排便(1-3次/1-3天);③未患有可能影响内脏运动的疾病。排除标准如下:①排除患有任何核磁扫描禁忌症的患者;②排除经临床医生诊断患有其他精神障碍的患者;③排除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被试,排除阑尾炎手术以外其他手术的被试;④排除入组前四周内使用抗生素、避孕药、非甾体抗炎药的被试;⑤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排除入组前四周内改变饮食习惯的被试。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严重程度。使用静息态核磁扫描(rest-fMRI)采集研究组静息态磁共振图像。采集所有被试的粪便样本,进行16SrRNA高通量测序。选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丰度显著上升的菌群与患者的脑区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首先,本研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年龄、身高、体重及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其次,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的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与健康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放线菌门及下属的红蝽菌纲(p=0.014)、红蝽菌目(p=0.018)、Collinsella(p=0.033)等菌群的丰度显著升高。虽然两组间变形菌门丰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变形菌门下属的海洋螺菌目(p=0.001)、假单胞菌目(p=0.001)、根瘤菌目(p=0.001)的丰度显著升高。此外,通过LEfSe分析,本研究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间23种菌群的丰度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LEfSe分析,选择8种精神分裂症患者丰度显著升高的菌群(放线菌门、红蝽菌纲、Acidminococcaceae、γ-变形菌纲、红蝽菌目、红蝽菌科、Megasphaera、Collinsella)与患者大脑的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做相关分析。基于低频振幅与菌群的相关性分析,首先与放线菌门显著正相关的脑区为外侧前额叶、右侧额中回;与Acidminococcaceae呈显著正相关的脑区为枕叶,呈显著负相关的脑区为颞叶。其次,本研究发现红蝽菌纲、红蝽菌目、红蝽菌科3种菌群的低频振幅相关性基本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的脑区为背外侧前额叶、感觉运动皮层、左侧枕上回,呈显著负相关的脑区为内侧额上回、颞叶;与Collinsella呈显著正相关的脑区为左侧额中回、感觉运动皮层、右侧眶内额上回。此外,与γ-变形菌纲呈显著正相关的脑区为感觉运动皮层、枕上回,呈显著负相关的脑区包括右侧眶部额中回;与Megasphaera呈显著正相关的脑区为左侧枕上回、左侧额中回,呈显著负相关的脑区为右侧眶部额中回。基于局部一致性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首先,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放线菌门显著正相关的脑区为感觉运动皮层、背外侧前额叶;呈显著负相关的脑区为颞下回、颞中回。其次,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红蝽菌纲显著正相关的脑区为感觉运动皮层、背外侧前额叶;呈显著负相关的脑区为左颞下回、右颞中回。与γ-变形菌纲显著正相关的脑区为右颞下回、右额中回,呈显著负相关的脑区为左枕上回、左内侧额上回。
  结论:首先,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诸如红蝽菌纲、海洋螺菌目等丰度显著上升,毛螺菌科、拟杆菌属等丰度显著降低。
  其次,本研究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内丰度显著升高的菌群与患者大脑背外侧前额叶、感觉运动皮层等脑区激活相关。红蝽菌纲与背外侧前额叶之间的关联性说明,红蝽菌纲丰度升高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的诱因之一。
其他文献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高效、精确地观测大气中IVOCs的浓度水平和组成分布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PM2.5、O3的污染过程,为污染防控、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标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然而,IVOCs中仅有部分组分被识别,即正构烷烃(n-Alkanes)、多环芳烃(PAHs),其余组分由于难以被脱附和检测归为未被识别的IVOCs(UCMs)。
学位
土壤中积聚着大量的潜在有毒金属(PTMs),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并被认为是有些区域发展和扩张的障碍。这就要求有简单的、适用多种不同地点的现场修复机制。本文采用纳米碳球包覆球形磁陶粒,采用聚乙二醇(PEG)对其进行功能化,制备了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一种名为MCCSPG的合成磁性复合材料,用于从受污染的土壤中去Pb(Ⅱ)和Cr(Ⅵ)。各种分析技术,包括SEM、EDX、XPS、BET、XRD和FTIR,对
学位
小麦等农作物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如产量性状、生育期、抗逆性等)和品质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作物性状QTL定位使用的遗传群体主要包括分F2等分离群体和RILs等永久性群体。“IF2”群体由永久群体中的每个纯合株系按一定组配方案两两杂交获得,既具有F2群体信息量大、可以估计显性效应以及与显性有关的上位性效应的优点,又具有RILs或DH等永久群体可以组配出足量的种子满足多年多点试验需要
学位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引起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是南亚和东南亚稻区的重要病毒病,是呼肠孤病毒科水稻病毒属的典型代表。本研究通过有机试剂抽提,CF-11纤维素柱层析,从感病水稻组织中获取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双链RNA。根据泰国分离物(TH)对应片段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技术成功地扩增到RRSV福建长汀分离物、沙县分离物和广东信宜分离物S6-S10
第一部分尾气污染对学龄儿童的细胞免疫毒性及凋亡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尾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毒性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为有效控制交通尾气污染,保障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质量法测定两路口PM2.5的日平均浓度;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NOx;采用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CO;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淋巴细胞早期凋亡和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残障人士及老年病患者日益增多,发展康复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帮助残疾人及老年患者更好地摆脱疾病后期困扰,从而更好地独立生活、回归社会不仅是康复医学的治疗目标,也是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康复医学事业正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受中医学思想和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的影响,中国康复治疗体系目前有两大分支,即中医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本文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关于中医传统康复医学的研究以及目前国内外专家学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疼痛性质为根性痛,较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非手术疗法在LDH的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发现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疗效。本研究回顾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1日,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第一诊断入住脊柱外科的电子病历,采用数
目的:探讨针刺改善PCPA失眠在中枢5-HT睡眠递质及5-HT亚型受体后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70只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抽选16只为正常组,剩余54只进行造模并筛选,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针刺(针刺脐内环合失眠穴方)组、非穴组,各16只。针刺组采用针刺脐内环合失眠穴方干预治疗,非穴组予针刺双侧肋下各2个固定点治疗,正常组、模型组则不采用任何针刺,仅予相同时间和强度的抓摸刺激。
学位
目的:探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病理模型中的胃肠功能改变;研究健脾软肝方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胃肠功能改变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1、模型制备:将SD雄性大鼠47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鳖甲软肝片组、健脾软肝方组,共四组。除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第1周至2周给予高脂低蛋白饲料(79.5%玉米粉、20%猪油、0.5%胆固醇),第3周起给予纯玉米饲料;实验
学位
目的: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3种慢病毒载体,并用以它们为媒介制备的基因修饰的K562细胞系作为饲养层细胞,在体外扩增出高细胞毒活性的NK-92细胞,为后续CAR-NK-92细胞的体外扩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慢病毒载体pWPI含有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基础上,分别插入目的基因白细胞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白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