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画学思想认为,“意”是中国画的根本,在创作和表现中处于主导地位。从大的方面说,“意”内涵丰富,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以及宗教等,到华夏民族的精、气、神;从小的方面说,“意”是画家心境、感情、品德以及内在气质的体现。古代画家十分重视培养“胸中逸气”,文人画家追求的不仅仅是画内功夫,更看重画外功夫,即对自身的文化修养。在传统美学中,各门各派对“意”的涵义各有所论。绘画理论中的“写”多为抒写、抒发之意,可理解为一种倾吐内心、表达情感的方式。在画论中最先提到“意”的,是南朝宗炳“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①这里的“意”是指主观心境、意识,不属于绘画范畴。东晋顾恺之的“迁想妙得”,也是“意”。张彦远提出“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②,这里的“意”是指情趣、心意、激情。唐人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论断,归纳起来也即一个“意”字。“意”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物我交融的统一;同时也是画家表达精神本质的想象过程。探寻并表达这种“意”,是历代画家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品的“意”,成为大多数中国画家的寻求目标;对书画作品中“意”的评价,也成为一幅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高于作品的“形”、“色”、“技法”等所有的绘画语言之上几乎所有的中国画家都在寻求“象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写意性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传统中的精华,是工笔画的本质属性之一,这一属性在画面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针对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工笔人物画中的体现与运用,强调精神性与现实性并重,发扬形神兼备的传统,通过绘画语言的创新来表达东方人的独特审美观念,形成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物我统一的美妙意境,使工笔人物画获得新生。在当代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工笔画家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以独特的眼光发掘当代人的审美思想与情怀,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中西相融,工写相宜,积极踊跃地进行研究与创作,广泛借鉴和吸收外来艺术养分,让中国工笔画这一奇特的绘画表现形式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从而促使工笔人物画在新时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