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aid提高小鼠体细胞核移植克隆胚早期发育能力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jidid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某些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等]和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 CNS)损伤[如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由于目前临床所采用的药物或手术治疗还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这些疾病,因此尚需要探索新的途径。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应运而生,特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的移植替代治疗为修复CNS退行性或损伤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技术和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技术的重大突破,提出了治疗性克隆(Therapeutic Clone, TC)的概念。通过SCNT技术来获取个体的专有ESCs,并使ESCs分化为治疗所需要的细胞、用以替代或修复衰老或创伤坏死的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SCNT的效率低下限制了TC的发展。因此,探索如何提高SCNT囊胚形成率成为TC应用的关键前提之一,也成为干细胞治疗应用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主要涉及到供体细胞类型及分化状态、卵母细胞周期、化学处理、核移植方法的改进等诸多方面。目的从提高SCNT效率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不同直径的去注核针和注核顺序对构建克隆胚的影响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对克隆胚早期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首先比较三种不同直径(5~6μm.7~8μm.9~10μm)去核针和注核针的去核和注核效果,筛选合适的去注核针;然后分别采用两步法和一步法进行构建克隆胚,比较两种方法对构建克隆胚及其体外发育的效果;最后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处理克隆胚,观察化学处理因素对克隆胚体外发育的影响。1、用三种不同直径的去核针和注核针进行去核和注核获取有活性卵母细胞后、随机将其分为三组,分别用直径为5~6μm、.7~8μm、9~10gm的去核针进行去核操作。通过观察去核后卵母细胞的存活情况,比较三组的去核效果;在注核试验中,获取有活性的卵母细胞,根据去核实验的结果选出合适的去核针,进行统一的去核操作;然后将去核后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三组,以卵丘细胞为供体,分别使用5~6μm、7-8μm和9-10μm的注核针进行注核操作,通过观察克隆胚复原后的存活率判断注核的效果。2、用两种不同核移植方法构建克隆胚利用显微操作系统,分别采用“先去核、复原30min后再注核”的两步法和“先注核再立即去核”的一步法构建克隆胚。记录两种方法构建克隆胚的时间,以完成单个克隆胚所需的时间来评判两者的效率,并观察两种方法构建克隆胚的存活情况以判断其成功率。氯化锶激活克隆胚后,观察两种方法所构建的克隆胚的激活率、2-cell分裂率和囊胚形成率,比较两方法之间的差异、判断两种方法对克隆胚体外发育的影响。3、添加不同浓度Scriptaid的激活剂处理克隆胚克隆胚构建成功后随机将其分为5组,分别用添加有0nM、50nM、100nM、250nM和500nM Scriptaid的无钙CZB激活剂进行激活6h,然后再用含有相应浓度Scriptaid的KSOM培养基处理4h,最后将克隆胚按组在KSOM液滴中进行体外培养至囊胚。观察各组的激活率、卵裂率、囊胚率及囊胚细胞计数。比较不同浓度的Scriptaid对克隆胚体外发育的影响。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第一部分三组之间总体效果采用x2检验,取检验水准为α=0.05,组间多重比较检验水准为a=0.0125。第二部分组间样本率采用x2检验,取检验水准为a=0.05,两种方法所用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第三部分各组样本率之间总体比较采用采用x2检验,取检验水准为a=0.05,各组样本率组间比较检验水准为a=0.0045;囊胚细胞计数采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采用one-way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法。结果1、以不同直径去核针、注核针去、注核后的卵母细胞及克隆胚存活率比较1.1去核实验中,5~6μm组、7~8μm组和9~10μm组随机分得卵母细胞数分别为124个、130个和115个。去核后,卵母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4.5%(80/124)、92.3%(120/130)和89.6%(103/115);三种直径去核钊去核后卵母细胞存活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91,P<0.001);5~6μm组与7~8μm组去核后卵母细胞成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282,P<0.001);5~6μm组与9~10μm组相比,去核后卵母细胞成活率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z=20.867,P<0.001);7-81μm组与9-10μm组相比,去核后卵母细胞成活率之间无显著差异(x2=0.562,P=0.454)。结果提示:直径7-8μm与9-10μm的去核针去核成功率较好,卵母细胞存活率高,优于直径为5~6μm的去核针。1.25~6μm组、7~8μm组和9~10μm组获得去核的卵母细胞分别为107个、110个和115个,经过注核操作以后,存活的克隆胚分别为89个、96个和71个,存活率分别为83.2%(89/107)、87.3%(96/110)和61.7%(71/115);三种不同直径的注核针注核后,克隆胚存活率总体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061,P<0.001);5~6μm组与7~8μm组注核效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4,P=0.395);5~6μm组与9~10μm组注核效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6,P<0.001);7~8μm组与9~10μm组注核效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58,P<0.001);结果提示:直径为5-6μm与7-8μm组的注核针注核成功率均好于9~10μm组。2.两种核移植方法之间的比较两步法和一步法构建克隆胚的成功率分别为77.2%(61/79)和85.1%(63/7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0,P=0.212);两步法完成单个克隆胚的时间,平均需要131.57±10.88s;一步法完成单个克隆胚的平均时间则为74.53±11.77s,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48,P<0.001);提示一步法完成单个克隆胚所需时间较少,速度相对较快。两种方法所构建的克隆胚的激活率(65.6%VS85.7%,x2=6.855,P=0.009)和2-cell卵裂率(55.0%VS75.9%,x2=4.552,P=0.03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步法均优于两步法,但以两种方法所获克隆胚的囊胚形成率(9.1%VS12.2%;x2=0.145,P=0,704)差异不显著。提示两种核移植方法对克隆胚的囊胚形成率影响不大。3. Scriptaid处理克隆胚后对克隆胚早期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各组克隆胚在含有不同浓度的Scriptaid的激活剂激活6h及含相应浓度Scriptaid的KSOM培养基液滴内处理4h后,各组克隆胚的激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4,P=0.966);各组克隆胚的2-cell分裂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x2=1.344,P=0.854)。各组囊胚形成率总体之间的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x2=15.921,P=0.003);以250nM组的囊胚形成率(24.2%)最好,大约是未处理组(OnM组,5.3%)的4.6倍。OnM组囊胚细胞计数最少(44.67±1.53),250nM组囊胚细胞计数最多(56.27±2.43),250nM组的囊胚细胞计数与其他各组的囊胚细胞计数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经过250nMScriptaid处理的囊胚质量最好。结论去注核针的直径大小对成功构建克隆胚有重大影响,应根据受体供体细胞的大小选用合适的去注核针。“先去核、复原30min后再注核”的两步法和“先注核后再立即去核”的一步法在构建克隆胚效率上有显著差异,但在克隆胚囊胚形成率上无显著差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能够提高近交系小鼠克隆胚早期体外发育的囊胚形成率和囊胚质量。其中以250nM的Scriptaid提高近交系小鼠C57/BL6克隆胚早期体外发育能力最强。
其他文献
在我国城市发展模式逐渐由增量向存量转向的背景下,一些城市中心区面临衰败的空间被赋予重塑土地价值的目标,这些区域通常是历史文化不突出的普通老城区,它们在周边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忽视,最终在城市中心形成衰败的景象,亟待改善。而另一方面,生活在这些区域的居民则通过一些以经验为指导的方式改善着自己的居住环境,这些自发营造的行为承载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向往,在看似衰败的空间中又展示出积极的活力。因此,如何在重
学位
研究背景对复杂的基因组进行修饰无论对于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都具有极大吸引力。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核酸内切酶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完善,靶向修饰的梦想逐步变成现实。TALEN就是其中一种,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基于对DNA进行识别的TALE臂和人工改造的核酸内切酶的切割域(FokI)。DNA识别域首先识别并结合到靶位点上,随后切割域FokI形成二聚体,特异性切断靶基因,形成DSB(Double-Strand
骨肉瘤好发于处于骨生长阶段时期的儿童及青少年,由于其高度恶性及高致残率,一旦发现多建议患者手术治疗,但目前临床的上的常规的治疗方案仍为手术切除及放化疗,但手术存在切除不彻底或切除范围过大等缺点。化疗则是针对全身的治疗,缺乏对肿瘤细胞的“针对性”,易引起全身毒性及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基于纳米材料的光热治疗新型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应运而生,即利用合成的纳米材料将近红外激光(NIR)的光能转化成热能,从而使肿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0%,是目前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超过80%的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资料显示:肺癌无论是发病率(120万/年)还是死亡率(110万/年)均居全球癌症首位,并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我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公布的资料: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近5倍。大量的研究调查显示:吸烟与肺癌的发病密切
研究背景在全球范围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AKI。中国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普通住院患者中AKI的发病率为3.19%,而在ICU其发病率更高达30%。AKI与患者病死率以及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给个人、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如何防
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类以髓系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克隆增殖、分化障碍及凋亡受阻为特点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现代细胞遗传学技术可以检测出大约30%的AML患者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其中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是AML患者中常见的一种重现性染色体异常,该易位使21号染色体上的
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原发于鼻咽部黏膜的上皮组织性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主要为东南亚和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人较少。中国是世界各大洲鼻咽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鼻咽癌对放射治疗大多中度敏感,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基于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版本1.2018),与单独放疗相比,同步化疗/放疗(每周使用顺铂)可提高生存
研究背景:目前己经发现了很多与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肺气肿,但很少研究在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探索与肺癌相关的临床因素。目的:探讨医院慢阻肺患者肺癌的患病率、组织学类型和与肺癌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项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慢阻肺患者。通过医院病历系统、检验检查结果系统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出院诊断
背景与目的β-地中海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其分子基础是人β-珠蛋白基因(HBB)发生突变所致。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不同种族中已发现200余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其中,绝大部分是单个碱基替代或者是几个碱基的插入或缺失,仅有少数一部分突变是β-珠蛋白基因的部分或者全部缺失。在中国南方,尤其是在广东省和广西省,β-地中海贫血突变具有很高的人群携带率,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有将近50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