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诗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告基于《剑桥现代英国文化指南》一书中第八章《当代英国诗歌》的英汉翻译实践撰写完成,源文本来自于译者导师的国家社科项目《达菲诗歌文体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前源文本还没有中文译本。源文本主要介绍了当代英国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关注点和当代英国诗歌相比过去诗歌发生的变化。译者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词法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报告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任务背景、源文本的特点和委托方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对翻译过程的描述,主要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校对修改工作。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具体阐述功能对等理论以及该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文章主体,结合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篇章层面针对典型案例来具体分析翻译过程中词性转换、语义延伸、语态转换、长句拆分与重组、指代衔接等翻译策略的运用。第五部分是总结,指出了此次翻译实践的收获和经验。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双语教学一直受到国家教育机构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采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人们希望通过双语教学,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并藉此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有一个较大的促进。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研究发现,在双语教学背景下,作为学生英语能力的标志性指标之一的听力能力,有落后于阅读、写作和翻译这三个指标的迹象。因此,如何在双语教学下有效实现学生专业
反语作为比喻性语言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指使用与本义相反的话语来揭示说话者反对、批评、嘲弄或者幽默等意图,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反语加工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关注与重视。然而无论是英语母语者还是二语学习者,英语反语理解与加工一直是语言学习的难点。此外,关于反语加工不同理论模型的探讨,国内外学者至今颇存争议。基于分级凸显理论(Giora,1997),语义凸显作为影响反语
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建基于对译者导师推荐的一部纪实报道《伦敦劳工与贫民》的翻译实践。该书作者亨利·梅休(Henry Mayhew)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中期伦敦街头最底层的人物及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部新闻纪实,该书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人物形象及事件,语言朴实简洁、通俗易懂。译者选择该书第一卷第六章作为本报告的源文本。此次翻译实践报告包括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指导理论、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结语五个部分
随着过程教学法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关注点放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而教师反馈,作为写作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相关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关于教师反馈的有效性,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很多争议。近十年来,不同反馈方式的对比研究虽多,但研究大多聚焦于对比同伴反馈与教师反馈。研究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影响差异的文献相对较少,且针对这两种反馈方式,何种反馈能更有利于促进二语学习者写作水平的提
本报告由译者在翻译《剑桥文学指南:马克·吐温》第三章《马克·吐温与女性》的基础之上撰写而成。该章节目前暂无中文版,译者在导师的要求和指导下选择该文本作为毕业论文翻译材料。《马克·吐温与女性》为学术文本。学术有其自身的严谨性与逻辑性,且语言复杂,经比较后译者选择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在其指导下,译者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成功解决了翻译中遇到的难题,输出了较为合意的译文。报告共分五章:第
本论文是基于AI项目多类型网站外宣材料汉英翻译的回顾性报告。翻译任务由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委托,译文在官网上向目标外国读者发布。企业宣传的文本类型既属于“信息型”又属于“诱导型”,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外宣翻译应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方便目标读者接受所传递的信息,为此,译者将顺应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描述任务的相关背景、源文本语言特征和委托方要求等信息。第二
本实践报告基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创新、竞争和公私伙伴关系专业委员会的两次会议文件的翻译实践而撰写。该翻译任务是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接的联合国翻译项目,由八名翻译硕士专业的同学合作完成。两份会议文稿都是PPP领域内的相关文件,具有政府文件的典型特征,逻辑缜密,长句多,表达严谨,行文庄重典雅。基于源文本的语言特征,译者以目的论的三原则作为理论指导,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应的翻译策
本报告基于《中世纪西方艺术》(第一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撰写而成。该章主要讲述11世纪时期最具地方色彩及创新观念的罗马式建筑。其风格之丰盈,使得中世纪艺术通过建筑语境中得以还原。基于原文本的文体特征,译者选择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过程中的指导原则,旨在用最贴切、最自然、最对等的语言再现原文信息。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任务描述,介绍项目的背景,包括任务简介、文本语言特点以及委托方要求;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
本实践报告基于《和谁都能聊得来——人际交往的37个秘诀》(It Did What?37Secrets About Getting Along with People)英汉翻译实践项目,该项目由纤阅科技文化(北京)有限公司(Fiberead Co.,Ltd.)提供,由笔者与另一位译者合作翻译完成。源文本介绍了人际交往中实用的37个技巧,属于指导型文本,具有信息和呼唤功能,重点在于传达信息和感召行动。
该实践报告是本人在翻译侦探小说《关键句是死亡》(第二十至二十三章)稿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侦探小说《关键句是死亡》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安东尼·霍洛维茨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起谋杀案案件的发生和推理过程。目前本小说还没有中文译本。侦探小说的语言特点是逻辑推理严密和准确生动。本文采用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理论,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借助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