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提出的BSM期权定价公式受到大量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价格的对数收益率存在尖峰厚尾和负偏现象,并且会产生一些跳跃行为;(2)波动率不是常数,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波动率聚类特征,并与收益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3)波动率偏斜不因为期权到期日的延长变得平整。理论界提出了很多改进办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对波动率的改进,包含确定性的波动率模型和随机波动率模型;另外一个是加入跳跃,包括复合泊松过程跳跃和无限活性的跳跃。这些模型基本上都可以归结到L(?)vy框架下。本文利用香港恒生指数期权市场的数据,首先研究了隐含波动率曲面的特征,然后选择了L(?)vy框架下四个代表性的既包含随机波动率,又包含跳跃的SVJ模型做定价效率实证检验。包括:(1)跳跃为从属过程,随机波动率服从伽玛O-U过程的BNS模型;(2)跳跃为复合泊松过程,随机波动率为CIR模型的SVMJ模型;(3)跳跃服从方差伽玛过程,随机波动率为CIR模型的SVVG模型;(4)跳跃服从有限矩对数稳定过程,随机波动率为CIR模型的SVLG模型。后三者的随机波动率采用CIR时钟变换的(time-changed)技术来实现。前两者为有限活性跳跃,后二者为无限活性跳跃。本文根据模型的特征函数,利用看跌期权的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来校准结果,结论表明:(1)一年期样本内恒生指数期权隐含波动率期限结构倒挂,并且隐含波动率偏斜随着时间增加变得更加陡峭;(2)无限活性的L(?)vy跳跃模型,优于有限活性的L(?)vy跳跃模型;(3)不受中心极限定理约束的SVLG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波动率偏斜期限特征,有着最高的期权定价效率。在参数较少情况下,使用O-U过程驱动随机波动率的办法并不比CIR模型驱动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