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策略及其语用功能分析——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性新闻包括海啸、地震、飓风、洪灾、暴风雪等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的非人文因素造成的灾害事件,其灾害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灾难事件以其突发性、损毁性、多变性、震撼性等特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正是这些反常因素,灾难事件对新闻媒体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如何把握好这类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十分重要。   本文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论研究模糊语言并对模糊语言的词汇实现形式和语用功能做尝试性分析。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模糊语言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模糊语言及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特征。在分析国内外的文献后,作者发现模糊语言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那么,为什么要使用模糊语言?本文认为Verschueren的顺应论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本文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网络版为例,选取这两份刊物中的大量灾难新闻,通过细致分析后认为模糊语言是语言不断选择的结果,模糊语言要不断地顺应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这三种语境并做出语言选择。最后,作者认为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语用功能:(1)提供恰当的信息量;(2)增加可靠性和真实性;(3)保护记者减轻其责任;(4)减少心理冲击和负面影响。   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内在,我们通常能在生活中遇到。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显著。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关于模糊语言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中的灾难性新闻为研究对象,旨在开拓特殊领域的语言现象研究,同时丰富和完善现存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研究,使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模糊语言的存在价值,更重要的是更好地实现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避免消极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  
其他文献
翻译过程除了英汉互译外,还存在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即当作者用英语写作时,势必会将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携带过去”,因此这类英文作品承载着文化翻译的功能。所以,当译者
本论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冯象译本《摩西五经》进行了批判研究。译经历来是大事,译家多抱有远大理想而进行翻译:为传教,为拯救灵魂,为宗教改革等,但冯象译本《摩西五经》是从文
凯伦·罗舒是美国新生代作家。她在小说《沼泽乐园》中以家乡佛罗里达丰富的海岸线及沼泽地貌为背景,描写成长的疼痛和渴盼。本文通过分析新旧世界背景下几维·大树的生存状
墨子是继孔子之后最主要的哲学家之一,创立墨家学说,其著作《墨子》蕴含了墨家思想的主要精华。“兼爱”是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本文选取其中《兼爱》(下)篇梅怡宝(1929)、华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