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设计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收缩压降低在血肿扩张、和患者3个月后结局的影响,为指导临床治疗ICH血肿扩大形成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病区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ICH患者共计60人,随机分成血压强化组和标准指南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初始血肿体积和GCS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强化降压组将患者收缩压1h内控制在120~140mmHg,标准指南组收缩压控制在140~180mmHg。两组除血压控制水平差异外其余处理相同。严密观测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积极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监测并记录2组患者入院时及24h头颅CT结果,临床相关检验单及GCS,90天NHI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所有数据均采用SPA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根据相关数据的分布类型决定统计方法,计量资料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用率(%)描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共计纳入研究60名,年龄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年龄为57.4±6.4岁(范围48~69岁);其中男性48名,女性12名,男女比等于4比1;既往高血压病史40人,糖尿病史21人,高脂血症14人,当前吸烟32人,华法林史10人;合并肺炎8人,上消化道出血7人,合并肺栓塞2人;入院GCS两组评分分别为9.3±2.5,10.5±2.6;CT两组初始血肿体积22.4±4.2ml,21.5±3.8ml;24h血肿体积为24.1±5.7ml,25.1±7.2ml;血肿体积规则38例,不规则22例;出血部位局限于基底节区32例,脑叶17例,小脑8例,脑干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上无统计学差异,入院GCS评分及初始血肿体积和出血部位无差异。比较2组血肿扩大发生率,其中共有17例发生血肿扩大,占总数28.3%强化降压组30例,血肿扩大5例,无扩大25例;标准指南组30例,血肿扩大12例,无扩大18例。两组在血肿扩大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CT检查血肿规则有38人,不规则有22人;24hCT复查血肿扩大发生17人,无发生43人;血肿扩在不同血肿形态中的比较卡方值等于11.7,P值等于0.001小于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NHISS分值8.6±2.8,13.4±3.1;P值<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预后良好组共计31人,其中强化降压组有19人,标准指南组12人;预后不良组29人,强化降压组有11人,标准指南组18人。两组Rankin评分分别为1.9±1.0,2.9±1.8;两组比较t检验P<0.05统计学有差异。研究结论:1.脑出血患者在强化降压组中血肿扩大率较标准指南组血肿扩大率低。2.脑出血患者CT检查中,血肿形态不规则的血肿扩大发生率较血肿形态规则者更高。3.强化降压组的90天预后和神经功能评分较标准指南组更好。4.脑出血患者在临床实施早期强化降压治疗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