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水驳岸生境下,野花组合营造过程中植物选择是技术决策的关键。一方面,不同物种组合存在物种间竞争与共存,混播种植后稳定性决定植物景观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滨水驳岸具有水位的不稳定性,不同水位生境,对不同物种水淹胁迫适应能力的评价,是景观营造可持续性的科学依据。物种选择不当会导致滨水植物景观可持续性低、容易选择性退化及植物应用后由于间歇性水淹大面积死亡造成景观空缺等问题。本研究以观花植物赛菊芋(Heliopsis helialioides)、宿根亚麻(Linum perenne)、蓝蓟(Echium vulgare)三种植物为试材,研究在不同物种组合混播构建野花组合过程中三种植物间的竞争与共存关系,评价不同水淹胁迫梯度下三种植物水淹胁迫适应性,为哈尔滨地区滨水驳岸生境野花组合植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植物不同混播组合方式中的竞争与共存特征:研究以露地直播方式,设置单播和混播两种播种模式(赛菊芋单播,宿根亚麻单播,蓝蓟单播,T1宿根亚麻和赛菊芋1:1混播,T2宿根亚麻和蓝蓟1:1混播,T3赛菊芋和蓝蓟1:1混播,T4宿根亚麻、赛菊芋和蓝蓟1:1:1混播),对不同播种模式下三种植物的株高生长量、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进行分析,研究宿根亚麻、赛菊芋和蓝蓟在等比例混播中的竞争关系与共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混播中竞争力表现为:蓝蓟>赛菊芋>宿根亚麻。在等比例混播的条件下,四中混播种植模式(T1、T2、T3、T4)均不具备混播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将三种植物应用于混播植物景观时降低蓝蓟的混播比例(两种植物混播比例小于50%,三种混播小于30%),提高宿根亚麻的混播比例(两种植物混播大于50%,三者混播大于30%),以保证混播种植后的稳定性。(2)三种植物水淹适应性评价:研究三种植物耐水淹能力时,实验设置4种水淹梯度,即对照(CK,常规水分管理)、根部水淹处理(Root-merged,RM,水位控制在没过土壤表面1cm处),半水淹处理(Half-merged,HM,水位控制在植物高度2/3处,随着植株高度进行调节),全淹处理(Submerged,SM,水位控制在高于植株高度5cm处,随着植株高度进行调节),分别于处理0d、3d、6d、9d、12d、15d、18d、21d取样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还原糖、MDA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根系活力共计8项生理指标及植株地上地下部分鲜重、根冠比、总生物量共计4项形态学指标,来研究三种植物对不同水位的生理及形态响应并探究其水淹胁迫后响应机制。赛菊芋及宿根亚麻对水淹胁迫表现出耐缺氧性的响应机制,而蓝蓟对水淹胁迫表现出避缺氧性的响应机制。赛菊芋和蓝蓟在水淹胁迫环境下,能够通过调节内部的各生理指标对胁迫环境作出积极的响应,具备一定的耐水淹能力。短时间的水淹对蓝蓟的营养生长起促进作用,其渗透调节机制可以有效地对胁迫环境进行响应,在三种梯度水淹胁迫条件下均能保持正常的外部形态18d以上;但赛菊芋其耐水淹能力有限,在根淹胁迫下仅能够维持正常的外部形态15d,半淹胁迫下12d,全淹胁迫下9d;宿根亚麻耐水淹能力较弱,在根淹胁迫下能够维持正常的外部形态18d,半淹胁迫下12d,全淹胁迫9d。(3)三种植物在滨水驳岸生境野花组合中的应用形式:综合三种植物在混播中的竞争与共存能力,及三种植物在不同梯度处理下的水淹适应性,得出以下建议应用组合、比例及应用水位范围:组合一:赛菊芋65%~70%+蓝蓟30%~35%;组合二:赛菊芋35%~40%+宿根亚麻60%~65%;组合三:蓝蓟25%~30%+宿根亚麻70%~75%;组合四:赛菊芋30%~35%+宿根亚麻50%~60%+蓝蓟10%~20%;单种应用:赛菊芋可应用于滨水驳岸间歇性水淹胁迫范围为:最低叶片至土表距离≤间歇性水淹深度≤2/3植株高度,间歇性水淹时间≤18d;宿根亚麻可应用于滨水驳岸间歇性水淹胁迫范围为:间歇性水淹深度<最低叶片至土表距离,间歇性水淹时间≤15d;蓝蓟可应用于滨水驳岸间歇性水淹胁迫范围为:间歇性水淹深度>植株高度,间歇性水淹时间≤1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