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距离视角下汉语模糊限制语研究——基于官场小说《二号首长》的分析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zh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限制语因其通过使语言模糊化或清晰化两个截然不同方向而使语言表达更加趋近客观事实的特殊现象而引起了广泛研究兴趣。笔者发现,已有模糊限制语研究极少针对汉语,尤其较少从微观角度总结汉语模糊限制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更是缺少直观的图式方法展示模糊限制语使用与理解认知模式。因而,本文旨在以汉语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从语用距离视角切入进行研究,从而总结模糊限制语在语用距离视角下的功能及其背后的认知流程图式。  笔者从官场小说《二号首长》会话中收集到1059个模糊限制语并进行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笔者对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每个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并基于两个标准进行分类,旨在明确展示小说中涉及到的模糊限制语不同的表达形式,作为汉语模糊限制语的实例补充。另一方面,笔者截取其中部分包含模糊限制语的会话,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中的语境、结构、动态性和意识突显为分析框架,以四种不同亲密程度的人际关系(配偶/情人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和上下级关系)为线索,深入进行模糊限制语和语用距离在相互顺应过程中展现的语用功能和认知机制分析。  经过研究,笔者有以下几个发现:其一,语用距离不同促使会话者选择两大分类中不同功能的模糊限制语,即“更清楚和更确定类”和“更不确定和更模糊类”(此为本文中笔者对模糊限制语的重新分类),语用距离越远会话者越倾向选择“更不确定和更模糊类”的模糊限制语。其二,语用距离最初由社会关系亲疏距离确定,但同一对话语境中语用距离可产生变化,模糊限制语的选择也相应变化,该变化表现为模糊限制语选择中的“类别转换”。其三,同一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用距离中表达的功能可以完全相反。文章最后,笔者在基于顺应论框架下的模糊限制语语用和认知分析,以流程图的方式绘制了模糊限制语在使用和理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模式。
其他文献
浪漫主义时期,“自然”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众多文人争相创作的题材。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自然被人们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意义与内涵。在浪漫主义诗人的眼中自然是有感情、通人性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加以解释。“近取诸身”说明了自身及其体验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性,身体词是多义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汉语和英语中常见
高校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赋予其整合优化现有教育资源的能力,通过这一有效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充分发挥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三大功能,以达到提升高校核心竞争能
撒谎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目前为止,来自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已经对说谎以及谎言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然而,已有的研究很少直接涉及说谎的过程,而这
文本特征提取的正确高效直接影响聚类结果准确率,针对文本特征提取中文本数据的高维、高噪声问题,提出采用独立分量分析作为文本特征词的提取技术.采用TF-IDF方法形成文本特
深入探讨了MATLAB软件在大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微积分的计算、图形的描绘、微分方程的求解及动画演示方面的应用.利用该软件,可以提高大学中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著作,对中国人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从宇宙到流水,从物质到精神,从治国到修身,无所不包。它似乎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宝藏,包涵了可以为我们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