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限制语因其通过使语言模糊化或清晰化两个截然不同方向而使语言表达更加趋近客观事实的特殊现象而引起了广泛研究兴趣。笔者发现,已有模糊限制语研究极少针对汉语,尤其较少从微观角度总结汉语模糊限制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更是缺少直观的图式方法展示模糊限制语使用与理解认知模式。因而,本文旨在以汉语模糊限制语为研究对象,从语用距离视角切入进行研究,从而总结模糊限制语在语用距离视角下的功能及其背后的认知流程图式。 笔者从官场小说《二号首长》会话中收集到1059个模糊限制语并进行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笔者对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每个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并基于两个标准进行分类,旨在明确展示小说中涉及到的模糊限制语不同的表达形式,作为汉语模糊限制语的实例补充。另一方面,笔者截取其中部分包含模糊限制语的会话,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中的语境、结构、动态性和意识突显为分析框架,以四种不同亲密程度的人际关系(配偶/情人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和上下级关系)为线索,深入进行模糊限制语和语用距离在相互顺应过程中展现的语用功能和认知机制分析。 经过研究,笔者有以下几个发现:其一,语用距离不同促使会话者选择两大分类中不同功能的模糊限制语,即“更清楚和更确定类”和“更不确定和更模糊类”(此为本文中笔者对模糊限制语的重新分类),语用距离越远会话者越倾向选择“更不确定和更模糊类”的模糊限制语。其二,语用距离最初由社会关系亲疏距离确定,但同一对话语境中语用距离可产生变化,模糊限制语的选择也相应变化,该变化表现为模糊限制语选择中的“类别转换”。其三,同一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用距离中表达的功能可以完全相反。文章最后,笔者在基于顺应论框架下的模糊限制语语用和认知分析,以流程图的方式绘制了模糊限制语在使用和理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