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著作,对中国人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从宇宙到流水,从物质到精神,从治国到修身,无所不包。它似乎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宝藏,包涵了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的无穷智慧。这样珍贵的经典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把它译成外语与全世界共享。
有的翻译者想让不懂中文也不愿费力学中文的普通读者了解这本书,而有的译者想完整地输出这本书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想,以方便学者和中文爱好者研究学习。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译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本书进行翻译。
随着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目的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译者主体性的新视角。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可以在特定的翻译目的指导下获得充分发挥。
在本论文中,作者在分析《道德经》的两个不同译本的过程中,探讨并印证了翻译目的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比两个文本的目的不在于评判译文的优劣,而是意在分析翻译过程中目的与主体性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翻译结果的影响。通过这些粗浅的研究,作者希望能在中华经典的翻译中作出探索,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略尽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