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我院近10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与其发病年龄、性别、城乡、病程、病情分期、病变范围、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肠镜黏膜象、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总结本病的证型分布特点,并且归纳中医各证型的辨证用药,进而对UC的证治分布规律进行总结,从而为UC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为UC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02年12月至2012年9月来接受住院治疗的130例UC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城乡、病程、病情分期、病变范围、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肠镜黏膜象、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以及中医辨证用药的数据,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而总结本病的中医证治分布规律。结果:1.UC的中医各辨证分型共六型,出现频率为:大肠湿证热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热毒炽盛证。此次研究共纳入病历130例,其中男53例,女77例,男女之比为1:1.45,平均年龄46.35±15.56岁。2.其中,UC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性别及地区分布之间没有相关性。青年人主要以大肠湿热为主,中年人主要以大肠湿热和寒热错杂为主。3.病程小于5年者主要以大肠湿热证为主,其次是脾气虚弱证和寒热错杂证;5-10年者主要以寒热错杂证为主;大于10年者主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4.UC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多见,其次是寒热错杂证和脾气虚弱证;缓解期以脾肾阳虚证多见。5.病变侵犯直肠者主要以大肠湿热证为主;病变在直乙结肠者主要以脾气虚弱证和寒热错杂证为主;病变在左半结肠者主要以大肠湿热证为主;病变在广泛结肠者主要以脾气虚弱证为主;病变在全结肠者主要以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及脾肾阳虚证为主。6.初发型以大肠湿热证为主;慢性复发型以大肠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为主;慢性持续型以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为主。7.轻度患者以大肠湿热证为主,其次是脾气虚弱证;中度患者以寒热错杂证为主,其次为大肠湿热证;重度患者以脾肾阳虚证和大肠湿热证为主。8.大肠湿热证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其次是脓性分泌物;脾气虚弱证以自发性出血、脓性分泌物为主,其次是充血水肿、弥漫分布;脾肾阳虚证以自发性出血为主;寒热错杂证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其次是脓性分泌物;肝郁脾虚证以充血水肿为主,其次是糜烂溃疡。9.组织学严重程度Ⅰ级者以大肠湿热证及脾气虚弱证为主;组织学严重程度Ⅱ级者以大肠湿热证为主,其次为寒热错杂证及脾气虚弱证;组织学严重程度Ⅲ级者以寒热错杂证为主。10.治疗UC的主要药物为黄连、白术、陈皮、白及、甘草、黄芪、槐花、白芍、党参、木香、三七粉、苦参、丹参、地榆炭、黄芩、茯苓、当归、厚朴、白头翁。结论:大肠湿热证多为青年人发病,轻度,多是小于5年的慢性复发型,累及直肠;脾气虚弱证则多累及直乙肠,慢性持续发病,肠镜未见到息肉;寒热错杂证多是中年人反复发病,病情为中度;脾肾阳虚证则为轻老年人发病,病程较长,累及全结肠,病情较重;肝郁脾虚证发病多为青年人,累及全结肠,反复发作,病程较短,肠镜可见到袋囊消失和肠管短缩;大肠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均未见到肠腔狭窄。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为黄连、白术、陈皮、白及、甘草、黄芪、槐花、白芍、党参、木香、三七粉、苦参、丹参、地榆炭、黄芩、茯苓、当归、厚朴、白头翁。以上更好揭示了UC的证治规律,可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