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病毒β卫星分子在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植物-烟粉虱三者互作中的机制探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生病毒是一类在全世界广泛发生的植物单链环状DNA病毒。其中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种类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由其介体昆虫烟粉虱特异性传播。该病毒属病毒根据基因组的不同可分为单组份病毒和双组份病毒。双组份病毒包含两条单链环状DNA分子,DNA-A和DNA-B;单组份病毒仅包含一条单链环状DNA分子。部分单组份病毒伴随有DNA-β,称为β卫星分子。植物介导的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烟粉虱互惠共生是造成植物病毒病流行以及烟粉虱暴发的原因之一。双生病毒β卫星分子编码的βC1蛋白可以通过与多种植物蛋白的互作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是影响双生病毒-烟粉虱-植物三者互作的关键因子。根据系统进化关系,双生病毒β卫星分子主要聚类成两个分支,分别从锦葵科植物和其它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目前,三者互作机制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侵染茄科植物的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卫星分子(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TYLCCNB),而对侵染锦葵科植物的双生病毒(例如棉花曲叶病毒)的β卫星分子研究较少。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MuV)是造成棉花曲叶病的重要病原物之一,其伴随的β卫星分子(Cotton leaf curl Multan betasatellite,CLCuMuB)和TYLCCNB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本研究以“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植物-烟粉虱”为研究体系,意在探索CLCuMuB和TYLCCNB在三者互作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LCuMuB和TYLCCNB辅助病毒侵染的特异性及其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将CLCuMuV和TYLCCNV的两个卫星分子CLCuMuB和TYLCCNB进行互换后接种本氏烟,发现CLCuMuV/TYLCCNB和TYLCCNV/CLCuMuB均无法导致本氏烟病毒症状的显现。通过进化树分析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CLCuMuB和TYLCCNB属于不同的分支,并且序列差异很大。(2)CLCuMuBβC1是植物介导的CLCuMuV/CLCuMuB-Asia Ⅱ 1烟粉虱互惠的关键因子CLCuMuV/CLCuMuB主要由烟粉虱Asia Ⅱ 1隐存种高效传播。生测结果表明,Asia Ⅱ 1烟粉虱在被CLCuMuV/CLCuMuB侵染的普通烟和CLCuMuBβC1转基因普通烟上的存活率或产卵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病毒粒子在烟粉虱体内并不会对其生存和繁殖产生直接的影响。Y形管嗅觉选择性实验表明,Asia Ⅱ 1烟粉虱成虫更趋向于被CLCuMuV/CLCuMuB侵染的普通烟以及CLCuMuBβC1转基因普通烟。此外,CLCuMuV/CLCuMuB和Asia Ⅱ 1烟粉虱的共侵染能显著提高普通烟水杨酸(SA)的含量。外施水杨酸甲酯(Me SA)能提高Asia Ⅱ 1烟粉虱在本氏烟上的存活率,反之外施茉莉酸甲酯(MeJA)降低了Asia Ⅱ 1烟粉虱的存活率。(3)CLCuMuBβC1通过与NtSBT1.7互作抑制植物对烟粉虱的防御本研究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pull-down、酵母双杂交等实验,证实了CLCuMuBβC1与烟草蛋白Subtilisin-like protease 1.7(NtSBT1.7)的全长互作。NtSBT1.7蛋白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定位于植物细胞膜并主要在植物维管束组织中表达。NtSBT1.7启动子对下游基因的转录受到烟粉虱取食、机械损伤、MeJA外施的影响。生测实验表明,烟粉虱的产卵量在沉默NtSBT1.7基因的普通烟上显著高于对照组植株。同时NtSBT1.7正调控JA响应基因PDF1.2的表达。烟草富含羟脯氨酸系统素原(Nicotiana.tabacum prepro Hydroxyproline-rich Systemin B,NtpreproHypSysB)是烟草系统素前体蛋白。NtpreproHypSysB的转录可被烟粉虱取食强烈诱导。烟粉虱的存活率和产卵量在沉默NtpreproHypSysB基因的普通烟上显著高于对照组植株,且NtpreproHypSysB也正调控PDF1.2的表达。进一步实验表明,NtSBT1.7蛋白可与NtpreproHypSysB在植物体内发生互作,且该互作可被CLCuMuBβC1蛋白干扰。(4)TYLCCNBβC1通过与Nt SKP1互作抑制植物对烟粉虱的防御基于本课题组先前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GST pull-down实验再次验证了TYLCCNBβC1和烟草N.tabacum 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 1(Nt SKP1)蛋白之间的互作。在沉默Nt SKP1基因的普通烟上,MEAM1烟粉虱的存活率和产卵量显著上升,且Nt SKP1正调控MYC2b和PDF1.2基因的表达。此外,Nt SKP1通过正调控转录抑制子JAZ1蛋白的降解来启动JA信号的转导,而TYLCCNBβC1通过与SKP1的结合,干扰了JAZ1蛋白的降解。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植物介导的“CLCuMuV/CLCuMuB-Asia Ⅱ 1烟粉虱”间接互惠机制,验证了CLCuMuB编码的βC1蛋白在该互惠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揭示了不同进化分支的β卫星分子CLCuMuB和TYLCCNB编码的βC1蛋白与植物互作抑制植物对烟粉虱的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我们的研究结果丰富了以CLCuMuV/CLCuMuB为核心的三者互作现象,为病毒病的流行和昆虫种群扩散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学见解。此外,补充了β卫星分子在三者互作中的潜在分子机制网络,为作物抗逆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的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本研究在PEDV入侵宿主的受体使用以及宿主对PEDV感染的应答调控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更全面深入地认识PEDV与宿主的互作关系,为PEDV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Vero细胞(ATCC CCL-81)是PEDV体外繁殖最常用的细胞。然而,对于与猪源氨基肽酶N(pAPN)相对应的Vero细胞AP
本研究以榨菜(Brassica juncea)和紫甘蓝(B.oleracea)远缘杂交及多倍化获得的异源三倍体与异源六倍体为实验材料,开展了远缘杂交及多倍化过程中基因表达与优势性状产生的分子机理研究。通过基因表达规律研究,明确了杂交及多倍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存在加性与非加性模式,筛选到了与蜡质层等优势性状相关的关键非加性表达基因,发现了与DNA甲基化过程相关的基因非加性上调表达;通过探究基因组DNA甲
鹅是一种食草水禽,以适应性强、生长快、营养成分丰富和低成本而闻名。然而,其季节性繁殖,以及许多品种产蛋期间还具有强烈的就巢性,造成种鹅产蛋性能低下,直接影响后代繁育的数量,制约了养鹅业的发展。本研究以典型的季节性繁殖家禽浙东白鹅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16S rDNA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试验研究:一、研究了不同季节浙东白鹅垂体在
体重信息的实时获取对实现畜牧养殖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规模养殖中鸡群的体重信息可用于了解鸡群生长状况和确定出栏时间,然而传统人工抽样称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使鸡群产生应激。鸡具有在栖杆上栖息的习性,因此可在其上杆栖息时自动采集体重信息,但如果不同的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发生频率不同,根据体重采样数据计算的鸡群均重和均匀度结果就会偏离真实情况。鸡的体重对栖杆栖息行为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无法确定利用鸡的栖杆栖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属肠道细菌科。人感染沙门氏菌易造成腹泻、发热及肠道炎症反应,畜禽感染沙门氏菌可引起鸡白痢等疾病。我国70~80%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由沙门氏菌引起,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物中,超过90%是肉类产品。肉鸡供应链过程复杂,垂直污染与水平污染(交叉污染)可造成细菌污染率或污染水平的变化,相关风险值得关注。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可通过数学模型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细菌污染率和污染水平
细胞的增殖、扩张与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细胞学基础。这一系列细胞学事件与细胞壁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果胶作为双子叶植物初生细胞壁的主要组分,其合成、修饰与降解代谢通过影响细胞壁的流动性和可延展性,参与着植物生长发育的众多环节。因此,研究果胶代谢有助于明确细胞壁在植物生长发育历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农作物重要经济性状和育性的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现有研究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病毒病害,它是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侵染水稻引起的,其对我国乃至亚洲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研究RSV编码的蛋白与寄主植物因子之间的互作从而明确其致病机理,对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植物细胞被坚固的细胞壁(cell wall,CW)所包裹,病毒难以在细胞间进行运动,为了完成系统侵染,植物病毒通常会编码一个甚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类以甲氧基丙烯酸酯为活性基团,可通过与真菌线粒体复合体III中的细胞色素bc1的Qo位点相结合来阻断呼吸电子链传递达到杀菌效果的线粒体呼吸作用抑制剂。因其高效广谱的杀菌活性,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自开发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多种植物病害对其产生了抗药性,且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药残留问题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威胁也日益严峻。因此,深入研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环境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侵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毒病害。RSV侵染寄主后造成严重症状,甚至死亡,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研究RSV与植物寄主之间的互作模式,挖掘植物寄主潜在的抗病基因,能够为病害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培育抗病种质资源提供理论支持,对病害的防治以及水稻生产具有重大意义。Ferredoxin 1(FD1)编码植物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中电子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对医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是导致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抗性来源和相关机制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农用三唑类化合物的使用与烟曲霉抗药性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在确认医院周边环境土壤中抗性烟曲霉存在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种植条件下戊唑醇使用可能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