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剥夺对我国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gg04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生活满意度,是国家治理的“晴雨表”,表征着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程度。“Easterlin悖论”的出现证明了收入水平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唯一原因,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扩大也会降低居民主观幸福感。相对剥夺反映了个体以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程度,可以看作是个体对自身剥夺和贫困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客观判断。因此,相对剥夺与主观幸福感在福利经济学上存在一个交叉点,是收入分配领域和心理学领域跨学科的结合,方便利用客观存在并且稳定的剥夺指标衡量主观不稳定的幸福感指标,进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本文首先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相对剥夺以及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然后从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相对剥夺影响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提高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政策建议。具体行文框架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绪论。该部分首先对研究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背景进行了介绍,阐明了本文写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后归纳了研究方法、总体研究思路以及主要内容,绘制了技术路线图,最后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观幸福感与相对剥夺相关研究综述。该部分首先对主观幸福感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了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其次对相对剥夺进行介绍,主要集中在概念和测量方法两个方面。第三步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相对剥夺关系的文献,梳理了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机理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章:收入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该部分主要对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型构建的阐述,一方面将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相联系,通过对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研究建立了考虑收入剥夺的个体效用函数,另一方面构建了基本计量模型和Ordered Probit回归分析模型。第四章:收入剥夺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实证数据来源于CHIP2013数据库,主要从城镇、农村和劳动力迁移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由于三个角度样本略有差异,因此在变量的选择上把相同的部分归类为一般变量,不同部分归类为特殊变量。然后利用STATA计量工具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Ordered Probit估计,得出实证结果。最后就三组样本的实证结果作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情况给出合理解释。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对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概括总结。然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五点政策建议:完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教育水平、关注居民的健康问题、营造社会信任氛围、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越式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互联网用户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为中国电子商务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过去的10年里,
<正>在2015年的暑期档,《滚蛋吧!肿瘤君》(以下简称"《肿瘤君》")以银幕黑马的姿态取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该片根据网络红人熊顿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插画
鉴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呈现非线性特性,采用无源控制(Passivity-Based Control,PBC)理论得出的算法对逆变器进行控制,可使并网逆变器具备优良的动、静态特性。论文首
<正>12月,内地贺岁档开启。《匆匆那年》以小清新的姿态领跑,每日票房竟然是同档期的史诗大片《太平轮》的4倍,电影圈一片哗然。其实早在《匆匆那年》未上映前,一组数字便已
利用来自山东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通过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和农场雇工,探讨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村庄职业农民推动形成的家庭农
在凯根“结构-发展”理论的基础上,Baxter Magolda发展了自我发展理论,并对自我主导力定义为:存在于个人内部的能够定义自我信念、自我身份以及社交关系的能力。该理论指出自我
为给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创制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笔者总结了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产量构成及其贡献、光合优势、物质生产、群体结构建成、源库关系、根系发
从发端至今,政策工具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范式,再从新公共管理范式向新治理范式的变迁。政策工具研究范式变迁及新治理范式对中国环境政策工具重构具有
<正>《口袋里的花》Flower In The Pocket导演:刘城达主演:李添兴出品:马来西亚2008★★★有这样一些时刻,你觉得马来西亚29岁导演刘城达的首部故事片《口袋里的花》更像是一
背景: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06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统计,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5.02/10万和26.08/10万,均位于所有肿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