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生活满意度,是国家治理的“晴雨表”,表征着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程度。“Easterlin悖论”的出现证明了收入水平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唯一原因,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扩大也会降低居民主观幸福感。相对剥夺反映了个体以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程度,可以看作是个体对自身剥夺和贫困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客观判断。因此,相对剥夺与主观幸福感在福利经济学上存在一个交叉点,是收入分配领域和心理学领域跨学科的结合,方便利用客观存在并且稳定的剥夺指标衡量主观不稳定的幸福感指标,进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本文首先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相对剥夺以及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然后从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相对剥夺影响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提高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政策建议。具体行文框架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绪论。该部分首先对研究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背景进行了介绍,阐明了本文写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后归纳了研究方法、总体研究思路以及主要内容,绘制了技术路线图,最后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观幸福感与相对剥夺相关研究综述。该部分首先对主观幸福感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了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其次对相对剥夺进行介绍,主要集中在概念和测量方法两个方面。第三步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相对剥夺关系的文献,梳理了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机理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章:收入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该部分主要对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型构建的阐述,一方面将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相联系,通过对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研究建立了考虑收入剥夺的个体效用函数,另一方面构建了基本计量模型和Ordered Probit回归分析模型。第四章:收入剥夺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实证数据来源于CHIP2013数据库,主要从城镇、农村和劳动力迁移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由于三个角度样本略有差异,因此在变量的选择上把相同的部分归类为一般变量,不同部分归类为特殊变量。然后利用STATA计量工具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Ordered Probit估计,得出实证结果。最后就三组样本的实证结果作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情况给出合理解释。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对相对剥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概括总结。然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五点政策建议:完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教育水平、关注居民的健康问题、营造社会信任氛围、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