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特定语境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而文体学主要致力于文本体裁研究,是跨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伴随文体学和语用学两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的动态发展,特别是语用学与文学及文体学的结合,语用文体学作为文学文体学的一个分支应运而生。本文试图从语用文体角度解读戏剧文本《晚安,妈妈》,旨在为本剧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探析其它文学文本分析未能涉及到的戏剧因素,从而加深对剧作家艺术创作技巧以及本剧文本美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玛莎·诺曼是美国八十年代三位获普利策戏剧奖的女剧作家之一,而《晚安,妈妈》更是其最著名的作品,正是这部作品使她荣获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苏珊·史密斯·布莱克本奖(Susan Smith Blackburn Prize)及托尼奖提名奖(Tony Award nomination)等多个戏剧奖项,从而奠定了作者的国际声誉。自问世以来,此剧便广受关注,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文字,并先后两次登上中国舞台。尽管国内外学术界都曾使用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做出过相关研究或评论,但从语用文体角度探讨和研究此剧的至今依然廖若晨星。本文拟以李华东博士构建的戏剧语用文体理论为研究框架,对剧本《晚安,妈妈》进行语用文体分析。即运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以及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理论,对《晚安,妈妈》中选取的三十段舞台指令及人物对话进行语用文体分析。一方面,深入剖析戏剧文本双重结构下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本剧的中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形象化分析,把隐含意义推理作为中心任务,进一步揭示本剧文本美学价值的体现。研究认为,对剧本《晚安,妈妈》语用文体视角的人际关系研究和解析,能更好地体会语篇中复杂的作者-读者关系及剧中主要人物关系。另外,通过对戏剧文本美学价值的探究,可生动诠释人物形象,动态展示母女权势变化,加深对小说主题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剧作家的艺术技巧,体会此剧的文体风格。本研究将语用文体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戏剧文本分析,通过思辨性论证与推理,分析和讨论剧本《晚安,妈妈》舞台指令及人物对话,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传达的主题思想,进而加深对戏剧创作艺术的认识。此外,通过戏剧文本语言的语用文体研究,检验了语用文体学理论在文学作品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使二者相得益彰。本文作者希望对剧本《晚安,妈妈》语用文体学的分析和研究能为欣赏阐释本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更希望能从普遍意义上对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