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江千户苗寨苗族世代口传心授的吊脚楼营造工艺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各种因文化遗产之名的事件开始陆续在西江千户苗寨上演,我们将这些事件的发生统称为“文化遗产过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在千户苗寨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的追踪分析,并运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并结合原始文献资料描述了文化遗产保护概念在千户苗寨的推广过程,以及由此对当地苗民族群认同产生的影响。论文共有六章:第一章“选题缘起”,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族群认同以及文化遗产方面的理论,并进一步表明了本论文的表述框架:即在“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下援引福柯的话语研究作为研究视角之一来论述国家推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对于少数民族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论文的第二部分以文化遗产的视角“阅读”千户苗寨,从历史、苗寨聚落与人居(建筑)环境、服饰与刺绣工艺、节日(鼓藏节)、银饰制造工艺以及酒文化等层面简要概述了西江苗族的村寨文化。论文的第三部分专门描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这一文化事项,以及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表层、或隐含在建筑形式之内部的苗族文化成分。并独辟一节分析吊脚楼建造过程中的“上梁”仪式,由此说明作为“文化遗产”的吊脚楼同时也是苗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集中反映,是勾勒族群边界的符号。论文的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发生在西江的诸如“赛装会”等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活动,并就活动产生的影响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访谈。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说:文化遗产推介活动在搭建民族技艺生存平台的同时,实际上也加诸了对这些族群符号的强调,来自外界的关注进一步加速苗族这种反身追寻和张扬光大的进程。论文的第五部分介绍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推广与叙述,并藉由几个相关的事件说开来去,分析了国家力量在少数民族社区的在场,以及其他各种力量在其中的建构作用。论文的第六部分结语则主要阐述了权力与知识构建对于认同的意义。笔者认为西江千户苗寨整个“文化遗产过程”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更是一个国家权力建构的过程。国家官方话语通过这一过程中的诸多事件深刻而透彻地嵌入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建构出自身的权力结构与意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