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演变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乡村地区保留着大量的乡土民居、寺庙、宗祠、书院、戏台等乡土建筑。这些乡土建筑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以简单的手法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表现出尊重自然、融合文化、因地制宜的审美意境,具有浓厚的乡土性特征。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乡土建筑在数量上急剧减少、建筑类型变得单一、空间格局遭到改变、原生环境受到破坏,其乡土性特征也逐渐消逝。如何将传统乡土建筑的乡土性要素真正地保留、传承,适应现代需求,并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对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进行深入地研究。本文在对乡土建筑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永康市舟山村为案例,采用归纳演绎、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构成要素、时代演变、保护利用等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为传统乡土建筑系统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内涵主要是对区域自然环境的适应而展现出的独特建筑风貌;对区域人文环境的反映而展现出的特有的建筑文化;对建成环境的尊重而展现出的景观协调一致性,其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时代性特征。(2)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庭院风貌主要包括: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外部造型和细节装饰。中观层次建筑群体组合主要包括:功能与分区、比例和尺度、协调与统一、层次与序列。宏观层次村落整体风貌主要包括:山体、河流、土地、植被等自然要素和村落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立面形态与色彩等建成要素。(3)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气候、地形地貌、水系、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适应,二是对宗法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技术、防御意识等人文环境要素的反映。乡土性在现代社会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美学和旅游价值。(4)以永康市舟山村为案例地,对其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演变研究发现: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要素演变实质是庭院风貌逐步脱离传统民居特征的过程;建筑群体组织逐步偏离原有建成环境的过程;传统村落逐步远离周围自然环境的过程。演变顺序呈现出庭院建筑破坏到建筑群体组织格局瓦解,再到村落整体风貌的改变,由小到大,层层递进的演变特征。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空间演变特征呈现出由村落外缘向村落内部的方向趋势,传统村落外围建筑首先受到现代建筑组织肌理的冲击,导致外围传统民居破败相对较严重并逐渐向村落内部侵蚀。在道路交叉口,街角口,道路两旁等交通通达度比较好的区块,传统乡土建筑保存的完整性较差,演变速度较快。聚落中以宗祠、水口池塘、寺庙等公共类型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其附近的民居保存较为完整,而其他功能类型的传统乡土建筑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消失。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演变机制主要分为社会,个人和自然三个层面。社会层面因素是乡土性演变的原生推动力量,对乡土性的演变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进而影响乡土性演变速度,形成不同的演变类型。自然层面因素始终贯穿于乡土性演变的整个过程,起到基本作用,其具有偶然性、稳定性、持续性等特征。个人层面因素受社会层面因素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是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性演变的直接力量。(5)通过对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在保护和利用上存在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利用原则,从乡土性视角对舟山村传统乡土建筑提出保护建议与利用措施。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弯曲长周期光子晶体光纤光栅传感器谐振波长漂移量与光栅弯曲形变的关系,采用耦合模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仿真研究,推导出弯曲光子晶体光纤长周期光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英语学习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英语学
苹果果实成熟之前20d,利用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100~500mg/L处理,不影响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含量,但明显促进果皮花青素积累,其中效果最明显为300mg/L。经该浓度ALA处理的
为了研究余弦平方-高斯光束通过像散透镜后的焦开关现象,应用Collins公式推导出了聚焦余弦平方-高斯光束轴上光强分布的表达式,通过数值运算得到了像散参量对轴上光强分布的
以琯溪蜜柚果实为材料,测定了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有机酸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柠檬酸合成酶(CS)、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与细胞质乌头酸酶和NAD-异柠檬酸脱氢酶复合
【目的】为了探讨‘琯溪蜜柚’贮藏过程中汁胞粒化与木质素的关系,以及外源激素对木质素合成与汁胞粒化的影响,【方法】以‘琯溪蜜柚’果实为材料,利用水杨酸(SA)处理低温贮
<正>20世纪末的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革命席卷全球,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向我们大步踏来。基于知识、注重、创新
本研究以2008-2017 WMO《气候状况声明》为目标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旨在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公共话语传递的生态意义进行分析,阐释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经分析笔者发现,在气候状况声明语篇中写作者以使用有益性话语为主,在总体上对读者个体生态哲学观的建构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评价手段的运用上,写作者则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资源实现了不同的语言效应,对于有益性话语而言,评价资源辅助了话语生态意义的实现
在近两年,全国各地大多数的市县党委都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了巡察制度。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同时党章新增的第十四条专门对巡视巡察做出了规定,明确要求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巡察制度的政治站位。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个别案例探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巡视巡察进行研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增进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使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的重要功能。“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研究,符合“形势与政策”课程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