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与“忠实”原则辩证关系研究——《爱玛》中译本对比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玛》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后期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笔法轻松有趣,情节峰回路转。作为简·奥斯汀的一部代表作,《爱玛》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因此,在中国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中译本。本文从中选取了刘重德、张经浩、孙致礼的三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针对这三个截然不同文学风格的中译本,探索了三位译者在翻译《爱玛》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和忠实原则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对比三个中译本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忠实”并不意味着译者失去主体的能动性,而译者主体性是否发挥得当,还需要回到“忠实”这一标准来进行衡量。“忠实”与“译者主体性”应统一于翻译这一主体性活动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在“忠实”的框架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译者主体性,因此,译者发挥主体性应注意“度”的问题,而“忠实”并不意味着译者失去主观能动性,处处受其限制。   通过《爱玛》三个中译本的分析和比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适度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同时也应以忠实原则为标准。这样,译者主体性和忠实原则统一于翻译过程中。
其他文献
口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人际交流活动。目前,从国内外的口译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涉及一些跨学科领域知识理论,如从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来研究,但甚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