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1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2 棉铃虫植物源信息素的研究。 利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及微化学DMDS衍生化法,鉴定了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雌蛾性腺中含有的7个组分:E3-14:AC:Z3-14:AC:Z7-14:AC:E9-14:AC:E3-14:OH:Z3-14:OH和Z7-14:OH。触角电位实验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雄蛾对Z7-14:AC的EAG反应值最大,E3-14:AC次之。在野外实验中,单独的Z7-14:AC或E3-14:AC均无诱蛾效果,而Z7-14:AC和E3-14:AC以1:1的比例混合,则有显著的诱蛾活性。因此可以判断,Z7-14:AC和E3-14:AC是沙棘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在棉铃虫植物源信息素的研究中,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17种植物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棉铃虫雄蛾、雌蛾对所试各种植物气味物质均无明显的嗅觉反应差异,不同种类的气味物质能引起不同的EAG反应。又对其中的几种植物气味物质进行了产卵实验及田间诱蛾实验,结果表明:某些寄主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显示出较好的引诱产卵活性,且对棉铃虫性诱剂具有增效和协同的作用。田间实验数据显示:增加了植物气味物质的棉铃虫性诱剂与单一的棉铃虫性诱剂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测定了棉铃虫处女蛾和交配蛾对小麦花中单一或多个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在单组分或多组分的测定中,棉铃虫处女蛾和交配蛾在P<0.05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混合的绿叶气味物质中加入含量为1×10-5~5×10-5(体积比)的正庚醛时,交配蛾对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显著高于处女蛾对其的反应(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