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20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将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进行对照,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9月29日至2009年3月2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20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完善随访资料,随访截止日期2012年3月3日。192例完成随访,随访率94.6%。将20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绝经前后两组,绝经前组90例,绝经后组11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检验单因素生存率的差别及各组生存曲线分布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计数资料用率显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绝经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7.82±6.79岁,绝经后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9.03±6.47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肿瘤部位及大小、肌层浸润、卵巢转移、脉管瘤栓、淋巴清扫及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在绝经前后组中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绝经前后两组患者中宫颈受累者分别占38.9%、2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绝经前后两组中手术方式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绝经前后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91%、80%。生存曲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卵巢转移、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7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手术-病理分期、脉管瘤栓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8治疗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9%、85%。结论:1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具有年轻化趋势。应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异常阴道流血就诊的患者,无论绝经前后,都应提高警惕,及早治疗。2绝经前患者从出现临床表现到就诊间隔时间较长。3本组病例研究中绝经与否不作为预后的危险因素存在。4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卵巢转移、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是预后相关因素。5手术-病理分期、脉管瘤栓作为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