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Wangenh.)K.Koch],是一种经济型坚果树种,因其果实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而广为种植。随着我国薄壳山核桃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病害成为限制薄壳山核桃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其中薄壳山核桃黑斑病的发生最为严重,目前并没有针对该病害发生的情况进行相关全面、准确的报道与研究,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6个薄壳山核桃主要种植区采集的薄壳山核桃黑斑病样本,通过形态学(包括菌落特征)、分子生物学(r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研究的鉴定方法,鉴定黑斑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高效杀菌剂,为防治该病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分别采自安徽滁州、江苏东台、江西吉安、云南玉溪、浙江建德和浙江金华薄壳山核桃6个采样点的病样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结果显示薄壳山核桃黑斑病由多种病菌造成,不是由单一的病菌引起的,分离结果表明从6个采样点采集的病样标本中共分离到110株菌株,分属16个属,其中分离频率最高的属分别为Colletotrichum spp.(35.45%)、Phomopsis spp.(10.91%)、Phoma spp.(8.18%)和Acaulium spp.(8.18%),Nigrospora spp.(7.27%)、Fusarium spp.(6.36%)、Botryosphaeria spp.(6.36%)、Pestalotiopsis spp.(5.45%)。其中,浙江、云南、江西、安徽4个地区分离获得真菌分别为57、27、8、11株,分别隶属于9、7、6、5个属,共有相同的属为Colletotrichum,分离率分别为20%、12.7%、1.82%、0.91%。2、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针对不同地区黑斑病的主要病原菌—炭疽菌进行鉴定。从6个采样点获得的110株病原菌菌株中分离得到炭疽菌16株,进行分离培养和纯化,同时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基于ITS、ACT、CAL、CHS3、GAPDH、TUB26个基因的联合鉴定,最后结合柯赫氏法则验证,造成薄壳山核桃黑斑病的炭疽病原菌分别是:C.fructicola、C.fioriniae、C.siamense、C.nymphaeae,其中C.fructicola和C.fioriniae在分离的炭疽菌中所占比例较大。3、为了筛选出防治薄壳山核桃黑斑病的高效药剂,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4种炭疽菌16个菌株的室内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16株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构建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EC50值。8种供试杀菌剂中,咪鲜胺和咯菌腈对所分离的4种炭疽菌16个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平均EC50值分别为0.12 mg/L和0.18 mg/L。戊唑醇对C.fioriniae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平均EC50=0.58mg/L),但对另3种炭疽菌效果不明显(平均EC50=20.34 mg/L);另外,恶醚唑对C.nymphaeae、C.siamense和C.fioriniae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平均EC50=0.81 mg/L),但对C.fructicola抑制效果一般(平均EC50=3.02 mg/L)。代森锰锌对4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性最差,平均EC50=37.69 mg/L。咪鲜胺、咯菌腈对薄壳山核桃炭菌具有较高的毒力,在薄壳山核桃炭疽病的林间防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建议轮换使用咪鲜胺、咯菌腈、戊唑醇和恶醚唑等杀菌剂,以有效控制该病害,同时避免产生抗药性。综上所述,薄壳山核桃黑斑病的发生存在混合侵染的现象,其中炭疽菌属属于主要的致病菌,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相结合,确定了造成黑斑的主要炭疽菌种类,同时进行室内药剂筛选,明确有效的杀菌剂,为薄壳山核桃黑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