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wd_cl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以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需要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师生互动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未真正形成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所以,笔者提出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将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联结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围绕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目标,共享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以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的形式,最终达成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共同提高的共同目标。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要素包括:紧密联系的纽带、群体学习动力、民主的课堂环境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联动整体性、交流合作性、民主开放性、思想教育性的本质特征。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可以建立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促使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共同提高。本研究经过概念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本思路,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探索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策略。首先,根据国内外已有的对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总结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列举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要素,归纳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陈述了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此为本研究的开端。其次,进行关于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理论方面的研究,作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依据。从指导思想、理论借鉴和基本原则三个方面,陈述理论依据。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习近平的合作共赢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群体动力学理论、目标奖励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借鉴,以共同发展、尊重差异、平等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再次,通过实际调查,了解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情况。了解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现状,认可了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发现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前三章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策略。从师生建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系统性认识、建立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开放的思想政治课堂学习环境、建立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目标、开展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合作学习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策略。每一项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都落实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争取能够真正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运用。
其他文献
农村初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长期以来都是农村初中教师工作正常开展的绊脚石。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场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由于数学科目学习的抽象性、困难性表现的更为突出。初中学生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特殊时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如果,数学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处理方式不当或没有正确预防,不仅会延缓原本的教学进度也会对班级整体的授课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引起
体育高考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选拔出了大量的体育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高考虽然只是选拔体育人才的一场考试但是其涉及到仪器设备的租赁、场地的布置、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考务人员的遴选与培训、反作弊措施的设计等环节,考试过程组织管理难度较大,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育高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体育高考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但其中却极度缺乏有关体育高考组织管理方面
重视和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成为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开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改革研究,不仅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重要议题和关键所在,更是全面深化我国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体系,
民族振兴,依赖于教育;人才的培养,系于教育。教育已成为当代强国固本之根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依靠教育的力量推动,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农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乎农村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事关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应优先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发展突出位置,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教师是推动农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近
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让红色文化进校园,以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传承,成为当下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本研究旨在探究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校
大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举措,更是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的时代要求。课程衔接作为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的有效环节,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重要实践议题。因此,在大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进行无缝隙、无重叠的课程衔接,无疑是以科学态度推进大中学思政课一体化系统工程的必然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与高中《哲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目前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着人员流失严重的现象。为了对乡村进行教育扶贫,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湖南省响应国家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于2010年启动实施六年制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该政策实施至今,有利地补充了农村中小学队伍,但六年制公费师范生们是否能够承担起国家的希冀,全身心、长期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各种信息、各种思想观念的汇聚地,互联网犹如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辐射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众多由此衍生出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了他们正在经历或者面临的难题。为此,为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崭新
教育兴则国家兴。随着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向纵深迈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中的实践者,尤其是校长,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自“教育家办学”理念提出以来,在校长培训日益兴盛的潮流中,校长成长的相关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如何成长为优秀的校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研究选取Y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关键事件分析法,以生命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发生了强烈的“撞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触发着教育信息化深层次的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最基本保障是教师队伍的发展,关键因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设,同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设也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展的必备的专业要求,再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