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极性ZnO基单晶薄膜的制备及ZnO/ZnMgO异质结构的性能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minyi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ZnO的特性(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3.37 eV,激子束缚能60 meV),其被认为有望成为新一代的光电器件材料。ZnO的“能带工程”是指通过合金化对其进行能带裁剪,并在此基础上制备高质量的量子阱结构,它是实现ZnO光电应用的重要基础。然而,通常情况下ZnO沿极性c轴方向择优生长,这会使其受到自发极化和诱导极化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内建电场将使多量子阱结构的内量子效率降低、发光波长红移,从而对器件性能造成不利影响。为消除上述不利影响,我们的工作重点将致力于非极性a面ZnO基单晶薄膜的制备及其异质结构的性能研究。主要包括高质量、带隙可调的Zn1-xMgxO薄膜的制备,ZnO/Zn1-xMgxO异质结能带带阶的测定,ZnO/Zn1-xMgxO多量子阱光学性能的研究以及GaN缓冲层对ZnO薄膜晶体质量的提升。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射频等离子体辅助分子束外延(P-MBE)技术,通过优化生长参数,在r面蓝宝石上外延得到非极性a面Zn1-xMgxO合金薄膜。(1120)面摇摆曲线半高宽(FWHM)为1300~2000 arc sec, (1011)面FWHM为1600~1900 arc sec;所有薄膜表面原子级平整,均方根粗糙度都小于1nm。通过改变薄膜中Mg组分从0增大至16%实现室温光致发光(PL)峰位从3.29 eV至3.63 eV可调。研究发现随Mg含量的增加薄膜更倾向于a面择优生长。2.采用X射线光电子谱(XPS)芯能级技术研究了Mg含量对非极性a面ZnO/Zn1-xMgxO异质结能带带阶的影响。、不同Mg组分下异质结均表现为Ⅰ型能带结构。发现a面Zn1-xMgxO的能带展宽主要发生在导带。相对于极性异质结,非极性异质结具有更小的价带带阶△EV和更大的导带带阶△EC,这种能带结构有利于对其进行高效的p型掺杂。3.采用P-MBE技术在r面蓝宝石上获得了单一非极性取向、表面平整且界面陡峭的a面ZnO/Zn1-xMgxO多量子阱。通过PL测试研究了量子阱的光学特性,发现在室温和低温下多量子阱均显示出明显的量子约束效应。变温PL谱揭示了非极性量子阱中的激子局域化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与阱层中因界面起伏导致的“势谷”有关。通过改变阱层宽度和垒层高度,发现随阱宽减小或垒高增加,量子阱的量子约束效应逐渐增强,其发光峰位可在大范围内进行调节。相对于c面多量子阱,a面多量子阱在阱宽增大时能有效避免量子限域斯达克效应。垒层中Mg含量的增加则能有效提高量子阱中载流子的注入效率。4.引入原位生长的GaN缓冲层,结合激光分子束外延(L-MBE)和P-MBE技术,显著改善了非极性a面ZnO薄膜的晶体质量。优化生长参数后,薄膜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室温电子迁移率为39.8 cm2V-1s-1, (1011)面摇摆曲线FWHM仅159 arc sec,室温PL谱未出现深能级发射。
其他文献
设计了一个由声电换能器、整流滤波电路模块、充电模块和锂电池组成的声电换能装置,它能将火车运行时产生噪音转换3V的交流电,并储存到锂电池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现代金融要素的渗透,带动和促进各种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激活文化旅游产业的活力。特别是在新的形势
报纸
银纳米晶由于其优异的光学性质,以及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银纳米晶所具备的独特的性质是由其尺寸和形貌决定的,因此
惯性步态测试装置是采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国内最小巧的加速度计为基础元件,在国内外首先将先进的惯性导航技术引入人体步态参数测试中,除可输出三向加速度外,还可方便地给出三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历来都十分重视原住民的高等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形成一套具有本国特色、较为完备的政策法律法规资助体系,多样化的资助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
基于工作在不同频率下的电气设备应用日益广泛,对不同频率下影响断路器电磁脱扣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在考虑铁损和磁导率的基础上,分析了频率变化对电磁吸力的影响,相
<正>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及概率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中学数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高考数学相对独立的内容,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解题技巧,与其它章节都有很大的
分化与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学科的发展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从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为始,到对教育学科学化的追求,再到单数、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的出现,最终又以教
无线传感器网络已在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煤矿井下的应用并不顺利,很多研究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其主要原因是能源供给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无线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