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溢价购买行为研究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y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安全性是关系人们生存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可供消费的食品种类不断增长,但质量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超越数量问题成为现阶段消费者消费与购买的主要矛盾,制约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推动安全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消费者需求。因此,研究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溢价购买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消费者动机理论、消费态度理论、购买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黑箱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溢价购买行为模型。首先,安全农产品质量、价格、销售渠道、传播方式以及促销手段等外部刺激,影响消费者对于安全农产品认知程度、消费态度以及消费动机等心理行为。其次,消费者心理行为又受消费者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群因素等因素影响,在“黑箱效应”作用下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溢价购买行为以及溢价支付意愿。同时,消费者的溢价支付意愿对其溢价购买行为也产生影响,消费者溢价购买行为产生。最后,消费者对所购买的安全农产品做出评价,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反作用于消费者溢价购买行为。为此,本文针对山东省城镇消费居民以有机黑猪肉为例采用经济实验法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实证分析消费者对于安全农产品的溢价购买行为与溢价支付意愿之间的一致性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消费者安全农产品的溢价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消费者溢价购买行为和溢价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是不一致的。一方面,消费者收入水平、定价合理性认知、为孩子健康着想以及作为走亲访友礼品的消费目的、信息获取来源群体因素、购买方便性以及质量认知、安全性认知、了解程度、新鲜度要求均对两者有显著性影响。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溢价购买行为还受到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并且消费者所能接受的安全农产品的溢价水平即溢价支付意愿正向影响溢价购买行为。此外,调查发现,目前消费者对于安全农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较高的安全农产品价格,共同阻碍了消费者溢价购买行为,安全农产品的溢价价格定在2倍左右较为适宜的。对此,我们应对消费者加强对安全农产品知识宣传力度,通过广告、网络等媒体宣传给予科学报道,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安全健康的消费理念,接受有机生活方式。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积极主动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创新营销方式,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激发农民种植安全农产品创新创业活力,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从而降低安全农产品的基本价格。政府加强监管,加强监督考核,提高从监管部门到认证机构到企业自律意识,严格执行认证程序,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信任程度。
其他文献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忠实”于原文是翻译标准,对于译者,忠实客观地再现原文是他的最终目标,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
目的探讨分阶段进行心理护理在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直肠癌行Miles手术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干预组(n
<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工业城镇的发展,乡村小镇在美国经济中已不再占重要地位,它们已经进人了衰退阶段.可是,“虽然它的社会地位已经降低,但是,小镇习惯上仍被
对霍布仁布敦地区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应用地球化学块体模型对异常内的潜在Ag资源量进行预测,结合本区成矿地质条件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地质累积指
对辽宁高职校企合作企业的管理者访谈和问卷调研及数据分析得出辽宁高职人才职业化构成的维度和要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校企合作企业对高职人才职业化构成各要素的满意度进行调
以山楂、枸杞、奶粉为主要原料,应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乳酸菌发酵,研制成风味独特、酸甜适宜的山楂枸杞酸奶。该酸奶最佳配方工艺条件为山楂干果3%,枸杞干果2%,奶粉9%,蔗糖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
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仍然是重点与难点,在现在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写作教学长期以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对广大的师生造成巨大的困
华南师大贺兆林在《教育研究》1991年4期上撰文认为,现代教学理论与过去传统教学理论相比,有以下明显特点: 1、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美国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4月12日报道】题:晚睡早死?“夜猫子”可能死得早给“夜猫子”们的坏消息: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经常熬夜和晚起的人早逝的风险较高。这项对近50万人持续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