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城镇化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其中涉及居民房屋的拆迁补偿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加快拆迁进程,货币化安置逐渐进入决策者视野并在全国进行推广,货币化安置补偿已成为当今棚户区改造的主要补偿模式。尽管各个地方因地制宜实行货币化安置的具体操作各有不同,但政策核心仍是较为清晰的,笔者认为货币化补偿政策的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很好的兼顾了政府、个人、市场三方的利益诉求,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本文通过对公共政策相关理论的研究,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的分析,对货币化补偿政策进行解读,并尝试构建政策实施、调整的基础模型,通过分析,即印证了相关学者已经提出的一些论点,也对影响政策接受和实施效果的有关因子进行解析。在论证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越城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货币化补偿政策进行解读,对政策实行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进行梳理,讨论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政策的接受程度会发生迁移,需要政府通过政策调整来完善货币补偿政策,使其继续被拆迁群体所接受。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提出,政策的制定者在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都应始终秉持“公共性”这一核心,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而不是“公家利益”为追求,避免政策执行走偏,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现有政策进行渐进调整。综合来说,货币化补偿是推进棚户区改造的有效有段,应该予以坚持,但也需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使其更好的兼顾公共利益,达成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