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公路网络持续铺开,私人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变道作为典型的交通场景,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高频场景,其显著驾驶特点就是需要驾驶员变道前多次切换注视点,以提取更多驾驶环境的信息,保障变道操作的安全。但是人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新手驾驶员,在面对复杂多样的信息时容易出错。因此基于驾驶员信息处理模型,同时考虑驾驶员的个人驾驶风格,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公路网络持续铺开,私人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变道作为典型的交通场景,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高频场景,其显著驾驶特点就是需要驾驶员变道前多次切换注视点,以提取更多驾驶环境的信息,保障变道操作的安全。但是人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新手驾驶员,在面对复杂多样的信息时容易出错。因此基于驾驶员信息处理模型,同时考虑驾驶员的个人驾驶风格,研究新手驾驶员面临动态变化的驾驶环境时,其感知、判断和操作的过程呈现出的特点。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新手驾驶员变道时的认知机理和行为模式,为变道辅助系统的设计提供建议。本研究通过模拟驾驶平台进行实验,搭建了由当前车道前导车LV2、目标车道前导车LV1和目标车道后随车BV形成的变道场景,招募了29名取得驾照的新手驾驶员参与试验。通过模拟驾驶平台、眼动仪、摄像机和问卷量表等采集被试的驾驶数据,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驾驶员的眼动特征在目标车道前导车加速后呈现出相似的变化:注视时间减少,扫视幅度、扫视速率和观察后视镜的频次增加,但是50%的驾驶样本中被试没有感知到目标车道前导车加速,这说明驾驶员的感知与认知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驾驶员自身的驾驶风格有关。而对当前车道前导车速度变化的认知除了与驾驶风格有关,还与注意力的持续性有关,注视时间越长、扫视范围越集中,被试对当前车道前导车的速度变化认知越正确。驾驶员的操控特性主要受驾驶风格和认知特性的影响。变道策略上,被试一共表现出四种变道策略,分别是不变道、当前车道前导车变速后变道、当前车道前导车变速前变道、目标车道前导车变速前变道。风险型驾驶的被试采取变道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变道更早,而谨慎型驾驶的被试采取变道的可能性更小。对当前车道前导车速度变化认知准确的被试变道的可能性更大,正确认知到前车的速度变化能帮助被试做出合适的变道策略。被试对当前车道前导车减速的认知准确性更高,所以被试在当前车道前导车减速下变道的样本数高于当前车道加速下变道的样本数。被试变道均呈现出先减速跟驰,后加速变道的特点。但是当前车道前导车减速情况下,被试执行变道时的方向盘转角、横向位移和横向速度,都比当前车道前导车加速情况下执行变道的对应参数大。本研究分析了新手驾驶员应对周围车辆速度变化的情况下,其视觉、感知及操控特性,并对过程与驾驶风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影响被试最后变道的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讨论。研究发现了新手驾驶员的感知与认知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可以用这种差异反应驾驶员个人特性,另一方面变道辅助设计系统的设计应弥补新手驾驶员变道时的不足,为更安全和更个性化的变道辅助设计提供设计建议。
其他文献
以有机碳为主体结构的森林土壤有机质不仅是土壤肥力的核心,直接决定林木的生长和森林生产力的稳定与提升;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储存形式之一,其变化与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密切相关,在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等综合功能的发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森林土壤中约90%的有机碳都贮藏于土壤团聚体内。土壤团聚体既对有机碳具有物理保护作用,同时腐殖质等有机质组分又作为胶结物质,被认为是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必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建筑能耗持续攀升,2017年我国建筑能耗达到9.47亿吨标煤,占全社会能耗量的21%,其中公共建筑能耗占38%,建筑碳排放占全国能源碳排放的19.5%,如何选择适宜的建筑能源系统从而减少建筑能源消耗一直是设计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依托科技部中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智慧节能工业园关键平台技术与协同驱动”(2015DFG62270),采用生态生命周期分析(Ecological-
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面积扩张、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从而影响了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造成土壤重金属不同程度的累积,并通过大气、水体、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分析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对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成都-温江这一典型的“中心城区-城市边缘
近年来,我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亟需开发建设新的饮用水水源地。而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只对饮用水源地选址及后续的保护工程提出了部分的要求,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本文从饮用水源地选址评价体系和水污染监控管理体系两个方面,以广汉市第二饮用水源地的建设为例,结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流域的实际情况,对河流型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研
本文针对成都市温江区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展开研究,期望通过对PM2.5和PM10中水溶性离子和元素含量的测定,探讨大气颗粒物中不同组成的来源,并为该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论文选用中流量大气采样器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于2017年7月~2018年5月进行大气样品采集。采用称重法测定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同时,采用离子色谱仪测定样品中水溶性离子浓度;采用混酸消解法处理样品后,利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绿色高效处理水体污染物的技术,在降解有机污染物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Bi2WO6作为铋系层状钙钛矿结构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备受关注,但由于其内部结构导致光生电子-空穴对容易发生复合。因此,构建能够扩大光响应范围、提高光生载流子产量抑制光生载流子复合的高效半导体光催化剂是研究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主要课题。本文通过用宽禁带SiO2合成了二元异质结SiO2/Bi2WO6光催化剂
州河流域作为达州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之一,NPS污染引起的水安全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会阻碍流域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构建空间、属性数据库,结合实测水文数据,模拟验证州河流域径流、泥沙和氮磷污染物质演化特征、时空分布、形态构成及风险因素;基于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情景设置,探究NPS污染负荷的演化规律。成果如下:(
宽带隙和大激子束缚能的半导体纳米材料ZnO已广泛应用于气敏传感器中,其形貌可控,响应值高,稳定性佳,可检测的气体种类繁多(如H2S、CO、NO2、C2H5OH等)。然而ZnO气敏传感器的工作温度大多高于200℃,功耗大,不利于其商业应用;已有的报道中低温下ZnO气敏传感器的灵敏度也偏低。复合不同材料的金属氧化物、贵金属修饰等方法来提高ZnO气敏传感器的灵敏度已有大量的研究,但缺陷的调控对气敏性能的
由于我国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印染废水的处理压力与日俱增。若染料废水未通过任何净化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会造成非常严重影响。活性炭是一种最常用的吸附剂,其比表面积大和官能团丰富的优点使其经常被用于各种水环境处理中。但是活性炭的再生困难以及完成吸附处理后伴随有大量材料损失及淤泥产生成为其使用的限制因素。本论文采用了两种技术手段以提高活性炭的回收以及重复使用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活性炭-海
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障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在金属材料使用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下,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会对工业生产和生命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故金属材料的质量检测至关重要。超声检测技术由于其穿透力强,非接触、对材料和人体无害,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被称为“绿色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检测一般是利用超声波与待测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测量回波的反射、透射和散射等相关参数,实现对金属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