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振主要活动于明正统年间,关于王振的评价,史学界基本上延续了传统史学的观点,认为王振专权误国。但是随着近年来宦官研究视角的转变及史料挖掘的深化,这种僵硬固态的评价标准越来越不适应宦官史尤其是宦官个体的研究,如何挣脱这种僵化单一的评价模式,尽可能还原宦官作为个人的完整形象成了越发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探讨王振的问题时,注意到王振虽主要活跃于正统朝,但对王振的研究却不能仅仅停留在正统时代。首先,王振是明初宦官参政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是在幼帝临朝时几乎可以代表皇权的强权人物;其次,他是在相权衰落,中枢决策失衡的条件下,明初政治体制改革尝试的重要参与者;再次,他还是知识宦官阶层崛起并最终参与到明朝最高决策层的主要推动者。由此对王振的评价也不能简单的从道德层面进行剖析,还要考虑到王振所处的特殊的政治背景及明朝特殊的政治体制。为论证相关问题,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明朝初期宦官制度的演变及王振的生平。以太祖皇帝罢相为起点,明朝掀起了政治制度改革的风潮,内外廷之间内阁与司礼监的地位不断突出并最终成为最高决策机构。王振由明成祖时期入宫,先后服侍仁宗、英宗于东宫,并得到了宣德皇帝的赏识,最终于宣德十年入主司礼监,成为司礼监太监。第二章分别阐述了王振与皇族亲贵、内阁阁臣、诸司官员之间的双边关系,论证了王振在与皇权和臣权之间的互动中分别扮演的不同角色,并由此解释王振在正统年间因地位的转换与外廷文官的冲突。第三章以“三征麓川”和“土木之变”为突破口论证了王振与外廷文臣在处理边疆问题时的不同指向,以此解释王振与传统价值取向的对立及因此引来一身骂名的原因。第四章阐述了由于王振深受眷爱及司礼监地位的上升,内阁与司礼监监阁共理体制形成,并由此催发了宦官系统中知识宦官的进一步崛起并最终成为明朝宦官参政的体制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