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阐释学角度观照下的《达·芬奇密码》中未定性的翻译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urev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是原文作者、原文、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动态作用的统一体。但是,纵观中西翻译史,该统一体各要素常常被割裂地看待。哲学阐释学则不同,它关注的并非是阐释的结果,而是关注通过理解进行阐释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描述性研究方法。根据哲学阐释学,文学作品和译者都具有自身的“视阈”。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传达着作者的意图和写作风格,形成特定的源语文本视阈。译者身处另外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由于其自身的教育程度、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等也具备特定的视阈。翻译即阐释,是译者运用自己特定的视阈介入源语文本视阈的过程。翻译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源语文本视阈与译者视阈以及译者视阈和目的语语言文化的融合。经研究,本文作者发现上述理论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达·芬奇密码》由于其独特的文本特征,则可以为哲学阐释学提供充分论据。有鉴于此,作者试图以哲学阐释学最基本的概念“视阈”和“视阈融合”分析The Da Vinci Code这一畅销小说的翻译(朱振武、吴晟、周元晓2004的译本),并论证翻译是以两次视阈融合为特征的动态过程。在论述过程中,为了充分说明视阈融合中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的作用,特意引入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Iser)的“未定性”概念,并把这两种理论结合在一起,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考察翻译过程。主要论述内容如下:“翻译即阐释”这个结论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的;对于源语文本视阈中的“未定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应该具体化。翻译的阐释性是由文本特征、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译者风格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阐释因此成为翻译的普遍性特征。在翻译过程的集中体现就是译者如何运用自身的视阈对源语文本视阈中的“未定性”进行阐释。作者由伊瑟尔的“未定性”概念出发,从语音、意义建构、意象和修辞传递以及思想感情四个层面展开论述,以具体的实例分析论证两次视阈融合为特征的翻译过程,首先是源语文本视阈和译者视阈的融合;在此基础上译者形成了新的视阈,新视阈与目的语语言文化视阈发生第二次融合。翻译过程中,是否具体化各种未定性则取决于两个视阈融合能否成功实现,译文读者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源语文本的视阈和作者的意图。
其他文献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和完善,其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有了较为喜人的发展态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有明显增多,总量大幅增加,经济效益也是稳步提
C-R-A模式是廖巧云在2005年率先提出的一个语用学模式。该模式由三个语用学理论共同构建: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及顺应论。由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其在中文幽默手机短信这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肾脏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评价其在高血压性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benign arteriolar nephrosclerosis,BAN)中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影响肾脏动脉血流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学派不仅提出了有关社会变革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张,而且提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逻辑学说并在自
苏尼特蒙古语土话属于内蒙古方言(又叫中部方言)的察锡乌方言。苏尼特蒙古语土话虽然跟正蓝旗为代表的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相似,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该论文用2009年7月中旬在苏
古代汉语的述宾结构从《马氏文通》以来就受到语法学者们的重视,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多集中于特殊述宾结构和述宾间的语义关系,缺乏句法、语义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商业化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工艺品市场也逐渐形成,并形成立体化开发模式,但同时也存在非遗的过度开发导致文化内涵逐渐淡化、开发手段单一
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太行老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而地处太行山腹地的革命老区黎城就是太行精神的培育与形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
地形类型决定着土地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客观认识、分析和评价一定区域的地形特征,明确各类地形的分类标准,测算各类地形类型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制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有一种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为了使表达更显客观,很多的作者竭力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作为主语。使用文章本身作为主语是所有策略中比较普遍地一种。比如:“本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