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共收录商周腰坑墓2321座,通过对商周腰坑墓数量、分布及特点的梳理,基本厘清了腰坑墓从早商到西周的动态演变过程。并选择郑州商城、藁城台西、戚家庄东地、大司空村、张家坡和前掌大六处典型墓地的部分墓葬,从墓向、墓室面积、墓主葬式、性别、葬具、殉人或殉牲、随葬品诸方面入手,通过腰坑墓和非腰坑墓的对比,总结二者的特征,并探究各个时期腰坑墓的等级和使用人群。论文主要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首先对腰坑墓的定义进行了阐释,其次梳理了腰坑墓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最后对相关问题予以说明。第二章:早商时期的腰坑墓。早商时期共见腰坑墓103座,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湖北4个省份的11处遗址中。其中,河南地区数量最多,诸遗址腰坑墓平均比例约为27%。这一时期的腰坑形状以长方形为主,并有少量椭圆形和方形腰坑。腰坑内殉葬物以殉狗为主,另有少量葬玉,殉狗头向与墓主头向一致者较多。通过对郑州商城、藁城台西两处典型墓地及相关早商墓葬资料的梳理,发现早商腰坑墓多出现第二、三等级墓葬中,第四等级墓葬几乎不见,墓主多为贵族。这一时期腰坑的设置与否,与墓主的身份有关。墓主身份高,其墓底设置腰坑的可能性大,反之亦然。第三章:晚商时期的腰坑墓。晚商时期共见腰坑墓1714座,分为商系腰坑墓(1)和先周腰坑墓。商系腰坑墓共见1707座,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和重庆7省(市)的23处遗址中。河南安阳殷墟是商系腰坑墓分布的中心区域,诸遗址腰坑墓平均比例高达51%。这一时期的腰坑形状仍以长方形为主,椭圆形和方形腰坑数量依然很少,另增加了多种异形(“T”字形、半圆形、梯形、鞋形)腰坑。腰坑内以殉狗为主,殉狗头向与墓主头向相反者居多。并有少量葬物(玉、陶、铜器),部分高等级墓葬还出现殉人。通过对戚家庄东地、安阳大司空村两处典型墓地及相关晚商墓葬资料的梳理,发现晚商腰坑在四个等级墓葬中皆有发现。其墓主身份为绝大多数贵族、部分武士和平民。此时的腰坑葬俗,已不再是贵族和富有者的特权,部分一般平民也开始使用。先周文化是指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以前的周人文化遗存。它在时间上与殷墟文化相当,但在文化系统上,却以殷墟为主的商人文化不同,故将其单独列出。通过对先周4座典型墓葬分析,笔者认为,先周腰坑墓与商文化关系密切,其使用腰坑葬俗许是受商文化的影响。第四章:西周时期的腰坑墓。西周时期共发现腰坑墓504座,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北京、山西、甘肃、湖北、江苏、宁夏、福建和河北11省(市)的50余处遗址中。其中,陕西地区数量最多,诸遗址腰坑墓平均比例为28%。这一时期的腰坑形状也以长方形为主,但椭圆形腰坑比例较晚商有所提升。并新增7座圆形腰坑,皆出于甘肃地区。腰坑内以殉狗为主,另有少量禽类骨骼,葬玉和殉人的比例较晚商有所降低。通过张家坡、前掌大两处典型墓地及相关西周墓葬资料的梳理,发现西周腰坑在第二、三、四等级墓葬中皆有。根据铜器腰坑墓内随葬器物的组合方式(偏重酒器)和多见族氏铭文,基本可以判定,其墓主为殷遗民贵族;未陶器者,墓主为一般平民(是否同为殷遗民难以判定)。第五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学术意义,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