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對戰國秦漢簡帛文獻中收載的醫學詞彙進行研究。其中,楚簡包括:湖北江陵望山楚簡、湖北荊門包山楚簡、湖北江陵天星觀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河南新蔡葛陵楚簡;秦簡包括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湖北沙市周家臺秦簡、湖南省龍山縣里耶秦簡;漢代簡帛包括甘肅敦煌漢簡、甘肅居延漢簡、居延新簡、湖南長沙馬王堆簡帛、安徽阜陽雙古堆漢簡、湖北江陵張家山漢簡、甘肅武威旱灘坡漢簡。本研究旨在對戰國秦漢簡帛文獻中收載的醫學詞彙進行搜集、整理,用現代語言學、詞彙學研究方法分析其構詞特點,並對其中部分重言詞、聯綿詞、同源詞進行重點考察;對其中的異體字、通假字、分化字等用字情況加以分類研究;在分析前輩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它出土文獻及傳世文獻,運用傳統訓詁學方法考證部分疑難醫學詞彙的名實關係,以期爲相關中醫訓詁提供新材料。方法1 貫徹廣泛性與材料第一手原則:窮盡性地搜集戰國秦漢簡帛文獻中收載的醫學詞彙,對照原始圖版、新綴合圖版、文字編,獲取原文字形。2 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通過一定量的例證來描述和分析戰國秦漢簡帛文獻醫學詞彙的用字現象與構詞規律。3 比較法:將戰國秦漢簡帛文獻與傳世文獻進行共時與歷時比較研究。4 傳統訓詁學、現代語言學與中醫學研究相結合:對戰國秦漢簡帛文獻中部分疑難詞彙進行考釋,分析部分詞彙的命名理據,探討名源關係。結果1本研究梳理了戰國秦漢簡帛文獻中的人體詞彙、疾病詞彙、藥物詞彙、診療詞彙等醫學詞彙,舉例說明了這些醫學詞彙中的構詞方式。2本研究對戰國秦漢簡帛文獻中醫學詞彙中存在的異體字、通假字、分化字等特殊文字現象進行分析研究,並分類舉例說明。本研究將異體字分為異構字與異寫字。異構字是採用不同的構形方式或選取不同構件構成的異體字。異構字又分為四種情況:構形方式不同的異體字、構形方式相同而選用構件不同、構形方式和選用構件相同而構件位置不同的異體字、構件增加或簡省的異體字。異寫字是由於書寫變異形成的異體字。異寫字又分為三種情況:由於書寫變異造成筆劃微異的異寫字、簡省或增加筆劃產生的形體微異的異寫字、構件訛混而產生的異寫字、由於隸定造成的異寫字。分化字包括本義分化字與引申義分化字。通假字的研究對象是音義無關的同音借用字。3本研究梳理了戰國秦漢簡帛文獻中醫學詞彙中的重言詞,並重點考察了其中的“溳溳”、“(?)”兩詞。其中,“溳溳以(?)”或可以形容氣疽發於全身時的病理狀態,特徵是疽發於全身各處,以至於相互合并,連接成片。“(?)”在簡文中義為殘餘義,由獸食餘義引申而來。“其頭所不齊(?)然”描述了被斬後的死人頭頸部血肉模糊,殘缺不全的樣子。4本研究簡略分析了古今聯綿詞觀的不同之處,並考察出“芎藭”的詞源意義是“大而曲”。5本研究對戰國秦漢簡帛文獻中醫學詞彙中存在的同源詞進行考察,並重點分析了其中幾組同源詞。主要包括:苦(?)之(?)、茈(?)之(?),(?)痛、浸浸善畀(痹)之(?),脈(?)之(?),(?)等藥物名、病症名中之从帚得聲之字,含有漸進、侵食、干犯等義,其義相通,當為同源關係;(?)、闌、連古音相近,詞源義包含了相連續的意象,故音近義通,為同源詞;喑、瘖、黯、黭音近,且四者的詞源義均含有把事物隱藏起來之義,為同源詞。6本研究運用傳統訓詁學、現代語言學的方法,對比傳世醫籍,以及非醫學出土文獻,對部分疑難醫學詞彙進行考釋,提出新觀點。如:(?),槖,(?),約隋,(?)、(?)、清、浚,(?)、(?)等。結論這些醫學文獻具有重要的文獻學意義和學術史意義,為研究我國醫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資料。前輩學者通過大量研究,揭示其在文獻學、語言文字學、文化史等方面的巨大價值。本研究對戰國秦漢簡帛文獻中出現的醫學詞彙進行整理研究;在分析前輩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它出土文獻及傳世文獻,對其中的部分醫學詞彙進行訓詁考證,辨析,以期爲相關中醫訓詁提供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