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简”系清华大学于2008年入藏的一批流失境外的战国古代竹简。与其他的古代竹简不同的是,清华简的内容是以“经、史”为主,也就是真正的“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尚书》篇目的发现。据李学勤称,“清华简”的发现很可能会改写上古史,因为“真本古文《尚书》很可能因为‘清华简’的发现和破译而‘复活’。”①若果真如此,清华简的文献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副词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词类,各家对副词的研究都有不同的观点。副词研究是汉语词法研究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一个根本性的语言学中的理论问题。同时,汉语语法史的研究离不开断代语法史的研究,断代语法史的研究又离不开专书语法研究,而专书语法研究也离不开专书重要语言现象的个案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做过清华简副词穷尽性的语例分析和专题研究,也没有学者做过今古文《尚书》副词和清华简副词的比较研究。本文对“清华简”九篇出土文献中的副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和分析,对其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法特征作出了详尽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将清华简副词和今古文《尚书》副词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为上古汉语语法史副词的研究再添新的有价值的语料。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清华简副词的类型分析。按照清华简副词的虚化程度,文章将清华简副词分为九个大类,并依次对这九类副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和语法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清华简副词共71个,单音副词占绝对优势,多音副词仅3个,且均为叠音副词。清华简副词多源于动词和形容词,因此多数副词为兼类词;清华简很多副词仅1见,但却是后世文献中的高频副词。可见,清华简时代是汉语副词发展的重要阶段。第二章是清华简副词与今古文《尚书》副词的比较分析。清华简与今古文《尚书》有着相同的副词系统,亦即情态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表数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关联副词、表敬副词。论文首先从清华简和今古文《尚书》的副词数量、词频、语音形式、表义特征着手整体分析,进而对九类副词逐一进行对比分析,力求总结出清华简副词与今古文《尚书》副词异同。第三章是清华简副词的成因分析。清华简副词的形成机制共两种,即实词虚化和同音假借。从清华简副词的数量上来看,实词虚化又是清华简副词形成的主要途径。论文从这两种副词的形成机制的源头上探求清华简副词的成因。论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