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品质及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以吉林长白山地区山葡萄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自然发酵(NF)和接种商业菌种的控制发酵(CF)中山葡萄酒发酵过程的化学成分、挥发性的风味物质和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明确发酵方式、真菌微生物、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关系,了解长白山地区山葡萄真菌发酵微生物的组成,为山葡萄酒“地域性”风格的形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化学成分的研究(1)发酵方式不同影响山葡萄酒的糖、酒精的代谢。自然发酵方式酒精度低于控制发酵,但能够完成山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且最终发酵很完全,可溶性无糖固形物约为6.5%。(2)自然发酵和控制发酵的pH和总酸差异很小,但自然发酵酒石酸、柠檬酸含量高于控制发酵,苹果酸和琥珀酸后期差异不大,且不能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3)发酵方式不同对总酚含量影响较小,对不同的单体酚影响不同。控制发酵在发酵前期绿原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高于自然发酵,在发酵后期表儿茶素、白藜芦醇含量高于自然发酵;自然发酵在发酵后期槲皮素、没食子酸、阿魏酸高于控制发酵。(4)发酵方式不同影响山葡萄酒的总花色苷和总色素含量,控制发酵的总花色苷和总色素在发酵后期均高于自然发酵;自然发酵抗S02能力在发酵后期更好。2、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1)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HS-SPME-GC-MS)在山葡萄酒自然发酵和控制发酵方式下共计检测出12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酯类和醇类为主要风味物质,占63.11%。(2)两种发酵方式风味物质的种类均在主发酵阶段达到最大。自然发酵的风味物质总含量持续增高;而控制发酵则先增后减。两种发酵方式相比,控制发酵组表现出较高的风味物质含量,香气浓郁而单调;自然发酵组风味物质含量较低,但风味丰富柔和。(3)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五种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零发酵阶段区别于其他阶段与醇、酯类化合物有关;主发酵阶段两组间差异主要是酯类物质引起;后发酵阶段两组间差异较小。3、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共检测出109个OTU单元,零发酵阶段样品的数量最多。物种分类结果表明,门分类水平下,五个样品真菌微生物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属分类水平下,酵母属和孢汉逊酵母属占91%以上,其它属仅占9%。自然发酵和控制发酵在主发酵阶段差异微生物为酵母属和孢汉逊酵母属,后发酵阶段除了酵母属和孢汉逊酵母属,还有掷孢酵母属。(2)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分析,真菌微生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的相关性表明,酵母属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电子皮带秤是动态称量大宗散装物料的称重装置,其称重计量误差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适当优化承重装置结构能降低一些因素的影响,双杠杆式承重装置是一种相对优良的结构,但在实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如果说绩效由行为决定、行为由制度决定、制度由观念决定,那么,社会主流思想观念则在相当的程度上由社会精英决定,而社会精英中的核心是"政界精英"。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遭受了巨大冲击,传统媒体转型迫在眉睫,许多传统媒体在转型的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转型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文章以此为案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脂联素、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与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
资本流和物流作为海港对间接腹地经济作用的载体,可以根据其作用路径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尝试性地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海港资本作用枢纽—物流园区、支线港和无水港对间接腹
本文分析了铝电解槽大修渣的性质及选址要求,提出了填埋场分区建设、废渣分区堆存、随堆随盖的设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填埋场工艺系统中临时贮存、废渣运输、防渗系统、排水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2~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发病现况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在哈尔滨市抽取南岗区、道里区、道
对于晚唐绝句,历代诗论褒贬不一,褒之者认为晚唐绝句艺术极大丰富,所谓“法莫备于唐人,中晚尤妙”。①贬之者则认为晚唐绝句之失恰在过于工巧,刻露而失浑成意味,明人胡应鳞批评晚唐
本文为检验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在老年人健康监测的主要应用,在对可穿戴设备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参考法、实验测试法,验证其功能的实用性,并对可穿戴设备发展前景与研究
针对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在工程设计中利用 Pro/ENGINEER 2001软件进行钣金件三维特征建模及其展开的一般方法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