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实践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不过,作为一种学术方法,其实践可以上溯至20世纪前期。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作为“方法”的文学人类学及其在20世纪前期的实践。  论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文学”、“文学人类学”等基本概念作了限定,结语部分对20世纪前期的文学人类学实践作了评价。除此之外,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对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思想渊源进行了追溯。对于20世纪前期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来说,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古典进化论人类学,这一学派的“文化遗留”说、巫术理论、仪式学说、图腾理论等,屡屡见诸早期研究者的笔端,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解剖中国文化与文学现象的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金石证史”传统与“礼失而求诸野”思想,成为文学人类学的另一重要思想资源。  第二章重点对“神话”概念在中国的输入以及人类学派神话学的兴起作了考察。20世纪初,随着“神话”概念的输入,西方主要神话学理论也陆续传播到国内,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以安德鲁·兰为代表的人类学派神话学。正是周作人、茅盾等对人类学派神话学的介绍与运用,成为20世纪前期文学人类学实践的先导。  第三章重点考察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早期实践历程。作为一种打通文学与人类学疆界的跨学科学术实践,文学人类学研究在国内的发轫可以上溯至民国初年。周作人率先采用古典进化论人类学理论从事童话故事研究,开启了文学人类学早期实践的先河。约从二十年代后期起,文学人类学研究趋向繁荣,此时不仅有茅盾等采用人类学理论从事中国古典神话研究,更有郑振铎、郭沫若等将人类学理论引入古史领域。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内文化人类学发展的推进,文学人类学研究出现文史学者与人类学者两个主要群体,他们共同开创了这一领域的新局面。  第四章着重考察20世纪前期学界对“三重证据法”的倡导。王国维对于“二重证据法”的成功实践,在当时学界引起强烈共鸣。不过,地下材料毕竟所得有限,能够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更是不易。于是,许多学者试图在考古学之外寻找新的材料。在此风气之下,以人类学资料作为古史研究的参证,成为20世纪前期学界的又一趋势。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钟敬文等在演讲或论文中,先后对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人类学资料进行了阐发。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孙作云正式提出“三层证明法”,成为后来文学人类学“三重证据法”的先声。  下编为分论,共分五章,主要对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史上的几位代表人物进行个案分析:  第一章讨论对象为周作人。民国初年,周作人陆续写成《童话研究》、《童话略论》等文章,率先采用人类学理论对载录于古籍中的童话故事进行系统阐释,从而开启了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先河。此外,周作人从人类学视野出发对文学、艺术起源所作的研究,也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讨论对象为茅盾。出于对欧洲文学的兴趣,茅盾很早便走上了神话研究的道路。与周作人一样,对茅盾神话研究产生深刻影响的,也是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借助于这一学派的理论与方法,茅盾实现了对中国上古神话的重建。其主要思路为:原始先民心智共通说——世界神话普同说——归纳其他民族的神话模式——复原中国上古神话。  第三章讨论对象为郑振铎。作为对“古史辨”派的反拨,郑振铎倡导“古史新辨”,其方法,主要是综合运用人类学、民俗学与文献资料进行多向度释古。《汤祷篇》一文便是郑振铎上述设想的体现。受弗雷泽《金枝》的启发,这篇文章对中国古籍中所载的“汤祷”传说进行了还原。在疑古之风如日中天的当时,郑振铎借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探索“古史新辨”的道路,为中国现代学术树立了新的典范。  第四章讨论对象为闻一多。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闻一多逐渐退出诗坛而转向学术研究,其论著中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关古代神话与风俗的研究,作者多借鉴新兴的文化人类学知识而创见迭出。闻一多遇害后,朱自清等整理闻一多遗著,上述研究以“神话与诗”为题收入《闻一多全集》甲集。今天看来,编入《神话与诗》中的一些篇章,无疑是早期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史上的重要个案,其影响在今天依然有迹可寻。  第五章讨论对象为孙作云。作为闻一多的直接传人,孙作云的研究也涉及《诗经》、《楚辞》、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民俗文化等领域。在方法上,除传统的文字考订与音韵训诂外,他也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视角对上述对象进行解读。所不同者,孙作云将人类学中的图腾理论进一步普泛化,试图对中国上古图腾社会进行重构。此外,孙作云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首次正式提出“三层证明法”。这一方法既是对前人已有研究的总结,也是孙作云本人自觉的学术追求,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史上意义深远。
其他文献
在近代史上,中国和韩国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曾陷入悲惨的境地变化,因为受到外敌的入侵,中韩两国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外部的现实生活层面
国家语言作为以国家为背景的政治概念,它为维护国家主权,确立国家认同,凝聚国民力量,建设和发展国家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在保障国民权利,表达国家感情,传播民族文化,提高国家
目的了解某市在校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和行为,为开展小学生的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从每所小学的各年级分别随机抽取9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篮球运动长
本论文以土家语北部方言词汇系统为研究对象,就其词汇的来源分类和词汇系统的变化过程加以探讨。论文运用历史比较和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家语的词汇进行分析,观察到土家语
创刊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他们》被称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三大民刊”之一。作为与《今天》、《非非》相并称的重要刊物,《他们》对中国当代诗歌影响颇深。围绕着《他们》,形成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教育部教育管理
诗歌(艺术)的本性是自由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存在“一切情感和情绪”皆可以进入诗歌的可能。人的情感,是有诗性之情和非诗性之情的区别的,正如英国诗人罗斯金所说:“少女可以歌唱失
吴伟业戏曲作品较少,研究也相对薄弱。本文在吴伟业相关研究基础上,主要对其戏曲文本进行叙事解读,通过分析其作品人物形象塑造、道具使用、情节设置方面的特点,梳理吴伟业“以离
该文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构建过程进行剖析,探索动沈从文首先对湘西社会现实进行解码,在解读到一个"破碎"的湘西现状后他产生了美好的幻念和写作的热情,于是他在自己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