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天枢”、“内关”对IBS模型大鼠肠道动力和D2受体影响的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G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IBS模型大鼠为研究媒介,从“脑”和“肠”两方面入手,探讨电针“天枢”和“内关”穴对IBS模型大鼠结肠动力改变的效应差异及相关机制。探讨不同经脉和穴性的穴位是否存在效应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穴位效应特异性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wistar新生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天枢组和内关组。其中模型对照组、天枢组和内关组采用母婴分离与醋酸灌肠再结合结直肠扩张的方法制备IBS大鼠模型。在大鼠9周龄时分别给予天枢组和内关组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5次。干预结束后,按照Bristol大便分类法观察电针前后IBS大鼠的便型,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对大鼠进行肠道敏感性及平滑肌收缩强度评估,观察潜伏期、收缩波个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MV中D2受体、以及结肠内D2受体和c-kit的表达。结果1.电针“天枢”、“内关”对IBS模型大鼠粪便性状的影响针刺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天枢组及内关组大鼠的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大便评分均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天枢组及内关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天枢组与内关组的大便评分均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针前比较,天枢组的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内关组的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2.电针“天枢”、“内关”对IBS模型大鼠腹部回撤反射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潜伏期缩短且收缩波个数增多,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内关组潜伏期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天枢组与内关组大鼠的潜伏期延长、收缩波个数减少,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电针“天枢”、“内关”对IBS模型大鼠“脑”和“肠”两方面肠动力影响因子的影响。1)在DMV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DMV中D2受体反应物阳性表达减少,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内关组大鼠DMV中D2受体反应物阳性表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结肠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内D2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减少,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及c-kit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增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内关组大鼠结肠内D2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及c-kit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增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天枢组大鼠结肠内D2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增多,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内关组大鼠结肠内D2受体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天枢组与内关组结肠中c-kit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水平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天枢组比较,内关组大鼠的结肠中D2受体免疫阳性表达水平减少,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电针“天枢”和“内关”穴均可抑制IBS模型大鼠肠道收缩,改善肠道敏感性,缓解IBS症状。“天枢”穴对肠动力紊乱的改善明显,减轻腹泻作用更强。2电针“天枢”和“内关”穴缓解IBS大鼠肠动力紊乱的部分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脑内D2受体及肠道D2受体和c-kit的含量有关,且二穴对其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经穴-脏腑相关理论研究自国家“七五”规划提出后至今,一直是针灸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针灸对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具有双向性调整作用;也有研究集中报道内脏病变在体表穴位的反映,内脏病变时体表穴位往往出现形态异常、温度改变、电阻失衡等病理反映。然而,针刺调节脏腑后其相关体表穴位的改变研究少见报道。以往基于心肌缺血疾病动物模型,通
目的:探索596例中药联合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复合证)的中医症状改善特点。方法:以“十二五”课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纳入的596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08周后,据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与否以及口服中药与否进行分层研究,采用尼莫地平法对中医症状改善进行疗效评价,采用X2检验对各分层人群的症状改善进行比较
学位
目的通过对某三甲医院2015年使用过艾迪注射液的住院患者个人信息和临床用药信息的收集,采用回顾性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艾迪注射液的临床适宜性和联合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住院患者个人信息及临床用药信息进行提取,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清洗和规范化处理。最后,应用Excel2010、SPSS19.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规范化后的数据信息进行描述性和关
目的:经穴-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学说的精髓,备受国内外学者瞩目。关于经穴-脏腑相关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干预经穴对脏腑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的靶向调节作用,机体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后体表经穴出现反映(反应)及规律性的总结较少。已有研究表明手厥阴心包经(穴)与心脏关联密切,表现为心脏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可相对特异地反应于体表心包经(穴);干预心包经(穴)可良性调节心血管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其中针刺内关穴对缺血性心
目的:参附汤(SFD)是中医临床益气回阳固脱的代表方,能够治疗多种心脏疾病,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也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运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生存率、细胞内钙浓度变化及钠钙交换体(NCX1)、肌浆网钙-ATP酶(SERCA2a)、钙离子通道蛋白(Cav1.2)等钙稳态调控蛋白表达等指标,探讨SFD中三种重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e,
学位
学位
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络学说对体表与机体内脏间关系、相互作用机理的系统理论总结,可直接有效的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受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资助,以往关于经穴-脏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穴位到内脏的正向论证性研究,即刺激体表穴位,检测相关内脏血流动力学、电生理、血管活性物质和分子生物学指标,并从外周和中枢神经、激活的大脑皮层分区、蛋白基因等作用层次由外至内的研究
目的: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的退行性疾病。自1981年发现以来艾滋病(AIDS)在全球大范围传播。近些年来,人们对HIV作用机制有了清楚的了解,发现HIV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是HIV基因在复制过程中的3个关键酶,蛋白酶抑制剂能防止病毒母体蛋白分裂成新的HIV感染细胞和病毒复制的功能蛋白,这一发现使艾滋病的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抗HIV/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