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艾迪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uan2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某三甲医院2015年使用过艾迪注射液的住院患者个人信息和临床用药信息的收集,采用回顾性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艾迪注射液的临床适宜性和联合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住院患者个人信息及临床用药信息进行提取,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清洗和规范化处理。最后,应用Excel2010、SPSS19.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规范化后的数据信息进行描述性和关联性统计分析。结果以出院时间为准收集有效病例1406次(除去3个无效信息);以相同病案号(同一患者)进行合并,合并后为1216例。1.患者基本情况统计以合并同一病案号的相同患者信息后的1216例患者信息进行统计,结果发现45-65年龄段间患者最多占整体61.6%,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年龄为58岁;男性788例占64.8%;女性428例占35.2%;患者入院常见诊断为肺癌、肝癌、结直肠肿瘤和胃癌,累计百分比占全部患者的90.3%;有记录存在药物过敏史患者143例占11.8%;有记录存在食物过敏史患者13例占1.1%;有家族史记录(直系亲属或3代以内旁系亲属及夫妻)338例占27.8%。2.艾迪注射液临床用药信息统计以未合并的全部1406例病例信息进行统计。研究发现,艾迪注射液临床多采用一天一次,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给药剂量多以一次100ml为主占整体百分比为87.4%,最大日剂量可达300ml,最小日剂量为50ml;临床给药疗程以5-8天疗程段居多,出现频次最多的为3天,平均疗程5.8天;临床常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0.9%NaCl注射液、转化糖注射液(耐能)和果糖注射液(普利康)为溶媒,累积占全部的93.4%;常用溶媒使用量为500ml、250ml、100ml、400ml,累积占全部的98.9%。3.联合用药情况统计以使用艾迪注射液期间同时使用的药物为研究对象,统计发现联用最为频繁的前6种药为注射用兰索拉唑、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另外,又分别对肺癌和肝癌患者的联用药情况统计,得到联用最频繁的药物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注射用兰索拉唑、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等镇痛、止吐和保肝类药物。结论1.艾迪注射液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艾迪注射液的临床用法用量、给药途径、适用人群和适应症范围均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范围,但在溶媒种类、剂量的选择和艾迪注射液的使用疗程上存在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艾迪使用疗程偏短,剂量范围和溶媒选择较说明书范围大上。而差异存在的影响作用仍需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2.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在对临床ADR的研究中,了解到临床ADR的表现多为消化道反应和精神不济;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肝癌患者的ADR发生率较其他癌种高;临床肿瘤分期、癌种、治疗方案和溶媒类别等因素对ADR发生情况关联较大,且因素之间有交互作用等特点。但本课题为回顾性研究,信息收集过程中存在很多缺失信息,而不良事件的表现多为消化系统反应,仅从收集到的信息中不能明确说明这些表现与艾迪注射液的使用有直接关系,故而不良事件的发生仅能提供部分参考。3.临床联合用药情况以整体联合用药情况统计,发现临床主要以具保肝、止吐、调节免疫和镇痛作用的药为主,这在临床癌症治疗中符合用药规律和安全的联用。其中,对肺癌患者进行了联用药的详细统计,结果显示肺癌患者手术方案联合用药情况,主要选择与镇痛药、免疫调节剂和平喘化痰类的中成药进行联用;化疗方案中,则以止吐药、保肝药及抗过敏药为主,这些均是作为化疗方案中的预防用药使用,可减轻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消化道系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联合用药情况合理。
其他文献
心肌肥厚(Myocardialhypertrophy,MH)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Arrhythmia),进而增加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信号通路可以抑制Ca2+释放,致使Ca2+在心肌细胞内潴留,引起心肌组织重构以及心肌细胞电生理的相关变化。Ca2+浓度增加后,同时能够
学位
口服给药因方便、快捷、患者适应性强而成为最广泛的给药方式,但很多脂溶性药物,由于其溶解度低,稳定性差,跨膜转运效率低,严重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降低药物的疗效。纳米制剂能有效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跨膜转运效率,进而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但其跨膜转运效率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转运体介导的纳米制剂能通过将药物靶向到转运体而进一步改善药物的跨膜转运效率,其中小肠上皮细胞寡肽转运蛋白1(
甘草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和调和诸药等作用。由于国务院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因此中药材市场上的商品甘草为栽培甘草。然而,本课题组前期调查研究表明栽培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普遍偏低,难以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最低标准(2.0%),严重影响了栽培甘草的质量以及含甘草中成药的疗效。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甘草中最为重要的活性成分,也是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D)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是一种以反酸、烧心或食物反流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疾病。其病因病机至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酸和或非酸性物质反流、食管动力异常、食管内脏黏膜高敏感性、食管黏膜组织的抵抗降低、心理或精神异常等因素有关。目前,针对NERD的治疗多停留在控制症状上,尚不能完全
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东直门医院乳腺科自制中药乳膏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如意金黄散治疗郁滞期乳痈的临床疗效,探讨自制中药乳膏对郁滞期乳痈的临床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疗效,为今后临床上治疗郁滞期乳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一定的参考价值。2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03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乳腺科门诊,符合西医早期急性乳腺炎及中医郁滞期乳痈的诊断标准,并且符合纳入以及排除标准的病例共60例,随机分为
目的评价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并基于“神经源性炎症”探讨鼻内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神经免疫调控机制,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为鼻内针刺治疗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持续性中重度AR受试者分为实验组(鼻内针刺组)和对照组(西药治疗组)。实验组受试者共接受6次鼻内针刺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受试者每日口服氯
目的经穴-脏腑相关理论研究自国家“七五”规划提出后至今,一直是针灸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针灸对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具有双向性调整作用;也有研究集中报道内脏病变在体表穴位的反映,内脏病变时体表穴位往往出现形态异常、温度改变、电阻失衡等病理反映。然而,针刺调节脏腑后其相关体表穴位的改变研究少见报道。以往基于心肌缺血疾病动物模型,通
目的:探索596例中药联合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复合证)的中医症状改善特点。方法:以“十二五”课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纳入的596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08周后,据HBeAg、HBVDNA同时转阴、转氨酶复常与否以及口服中药与否进行分层研究,采用尼莫地平法对中医症状改善进行疗效评价,采用X2检验对各分层人群的症状改善进行比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