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钒作为一种非常宝贵的战略性资源,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TiAl金属合金化合物、光学转换涂层、核聚变反应堆、代替合金中的金属元素、汽车、二次电池以及航天航空领域。贵州省有着丰富的钒矿资源,钒价的可预期性上涨吸引了不少民间资本前来投资,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钒矿投资企业二十余家,并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为解决地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投资主体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措施实施不到位,卫生监督管理力度不足,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于钒矿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缺乏基本认识等原因,钒矿的开发利用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当地民众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风险,也必然给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对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重视和加强,以及劳动者自我健康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开展钒矿从业人员及相关公众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工作将变的尤为必要和迫切。本论文主要就钒矿开发中存在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放射防护评价,为进一步完善现有放射防护管理体系,以使这种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风险降到合理尽可能低的水平提供客观依据。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1.对贵州省铜仁地区某钒矿(以下简称A矿)以及黔东南地区某钒矿(以下简称B矿)的伴生放射性水平进行实地测量,具体内容为陆地γ辐射水平、空气氡浓度、放射性核素含量、总α、总β浓度检测;2.对钒矿工作人员及周边公众人员进行年有效剂量估算;3.对钒矿进行职业病放射防护评价及环境放射防护评价;4.钒矿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措施建议。通过调查发现,钒矿矿石、尾矿、废渣放射性核素含量远大于土壤本底值,其238U含量分别为土壤本底值的32、18、31倍, 226Ra含量分别为土壤本底值的14、12、22倍;集水池废水总β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在国家标准限值以内;矿区生活饮用水总α、总β浓度均在国家标准限值以内,但分别超出贵州省饮用水总α、总β浓度本底值10.6倍和176倍;钒矿公众人员额外年有效剂量小于国家标准限值;钒矿井下工作场所氡浓度预测值达到92000Bq/m~3,井下工作人员额外年有效剂量远大于国家标准限值;其余钒矿工作人员额外年有效剂量均在国家标准限值以内。综上所述,钒矿的开发利用对钒矿工作人员及相关公众人员存在一定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风险,尤其是对于钒矿井下作业人员存在重大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风险。然而,通过对钒矿采取积极、科学的放射防护措施,以上这种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