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细胞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脑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n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A.cantonesis),又称为大鼠肺线虫,由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教授于1935年在广州家鼠体内首次发现和命名。自1945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了该虫的首例人体感染病例以来,迄今为止,全球已报告确诊或疑似病例约3000余例。以往,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地区,但近年来在北美、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亚陆续出现该病的病例报告。我国也多次发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散发或暴发流行。广州管圆线虫病已成为全球新出现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适宜宿主,可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食入被幼虫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幼虫主要侵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患者表现为急性头痛、颈项强直、全身疼痛、皮肤过敏等,可伴低热、呕吐,严重病例甚至死亡。临床治疗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方法,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但是否联合使用杀虫药物仍存在争议。广州管圆线虫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幼虫移行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引发的炎症反应、毒性作用和免疫应答都可能参与其中。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是固有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员,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可以快速直接地发挥杀伤作用;NK细胞还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已有研究发现,在某些病理情况下,NK细胞可被招募于中枢神经系统,然而我们并不清楚这些NK细胞只是被动地迁移,还是会主动地参与神经系统的病理损伤。那么,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的脑损伤中,NK细胞是否发挥一定的致病作用或者保护效应呢?为了探讨上述问题,首先,我们构建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模型,观察脑组织中是否有NK细胞的浸润;接着,我们检测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脑组织NK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并通过NK细胞的阻断和过继转移实验阐明其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脑损伤中的作用;最后,我们探讨了感染后脑组织NK细胞的来源,揭示了脑损伤微环境中招募NK细胞至中枢神经细胞的关键性趋化因子。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组织出现NK细胞的浸润小鼠和人都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适宜宿主,致病过程较为相似。因此,本研究以小鼠为实验对象,构建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模型。感染第10天,小鼠脑组织可见少量幼虫入侵;感染第14天,小鼠开始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和脑组织炎症反应;感染第18天至第22天,小鼠神经损伤症状加重,脑组织可见更多幼虫入侵,炎症反应加剧,生存率下降,病情最为严重。接着,我们检测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中是否有NK细胞的浸润。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感染第14天起,脑组织开始出现NK细胞的浸润,且其在脑组织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和数量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至第22天到达高峰(第 22 天 vs 第 0 天,比例:17.47±6.11%vs 0.45±0.12%,P<0.001;数量:1.32±0.36×105vs 696.9±617.2,P<0.001)。2.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组织浸润的NK细胞杀伤活性和分泌功能增强我们进一步检测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脑组织浸润的NK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感染第18天小鼠脑组织NK细胞与未感染小鼠的脾脏NK细胞相比,其表面活化分子CD69表达下调(20.07±3.91%vs 31.57±3.35%,P<0.05),活化性受体 NKp46(22.57±10.74%vs 82.40±4.46%,P<0.001)和NKG2D(3.05±3.44%vs 13.81±6.39%,P<0.05)的表达减少,而抑制性受体NKG2A持续低表达;此外,脑组织NK细胞杀伤YAC-1细胞的能力增强(效靶比为20:1的杀伤毒性19.37%vs 8.35%),表面CD107a分子的表达上调(11.58±2.16%vs2.91±0.50%,P<0.001),分泌 IFN-γ 的水平升高(44.14±2.21 pg/ml vs 18.78±2.06 pg/ml,P<0.001)。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脑组织浸润的NK细胞可能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以及产生更多的IFN-γ,增强其杀伤活性。3.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组织浸润的NK细胞具有加重脑损伤的致病作用我们进一步通过NK细胞的阻断实验和过继转移实验,观察耗竭和增加NK细胞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脑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阻断NK细胞后,生存率增加(阻断组vs感染组:91.33%vs 77.08%,P<0.05),体重上升(17.35±1.38 gvs 15.61±1.1 g,P<0.05),神经损伤症状有所缓解,脑组织炎症反应减轻(IL-1β 25.88±2.38 pg/mg vs 30.75±2.83 pg/mg,IL-6 12.88±1.23 pg/mg vs 15.08±1.13 pg/mg,TNF-α 57.17±4.20 pg/mg vs 64.68±4.34 pg/mg,P<0.05)。而与之相反的是,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过继转移NK细胞后,虽生存率和体重无显著改变,但神经损伤症状有所加重,脑组织炎症反应加剧(IL-1β36.36±1.89 pg/mg vs 30.75±2.83 pg/mg,IL-6 18.08±0.55 pg/mg vs 15.08±1.13 pg/mg,TNF-α 76.84±1.21 pg/mg vs 64.68±4.34 pg/mg,P<0.05)。表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组织浸润的NK细胞,发挥了加重脑损伤的致病作用。4.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组织浸润的NK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增多和外周NK细胞的迁移为了阐明脑组织NK细胞的来源,我们检测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脾脏、外周血和骨髓中NK细胞比例和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后小鼠脾脏中NK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减少(第18天vs第0天,比例:2.48±0.18%vs4.09±0.41%,P<0.01;数量:0.49±0.15×106 vs 2.07±0.42×106,P<0.001),外周血中 NK 细胞的比例和数量也减少(比例:3.51±0.62%4 vs 5.99±0.66%,P<0.01;数量:5371±299 vs 5.05±2.48×106,P<0.001),而骨髓中NK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7.42±1.24%vs 2.36±0.36%,P<0.001),其中NK前体细胞/成熟NK细胞的比值也逐渐升高(0.57±0.10 vs 0.29±0.109,P<0.001)。此外,脾脏NK细胞与脑NK组织细胞的比例(r=-0.790,P<0.01)和数量(r=-0.846,P<0.01)呈负相关,而骨髓NK细胞与脑组织NK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r=0.866,P<0.001)。据此推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脑组织浸润的NK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增多和外周NK细胞的迁移。5.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损伤微环境中的多种趋化因子参与对NK细胞的招募为了明确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招募NK细胞至脑组织的关键性趋化因子,我们检测了小鼠脑损伤微环境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促进了脑组织中多种趋化因子表达的上调,其中升高较为显著的有CCL3(第18天vs第0天:3.56±0.27pg/mg vs 2.58±0.35pg,P<0.001)、CX3CL1(421.7±122.2 pg/mg vs 112.6±13.38 pg/mg,P<0.001)和 CXCL10(706.6±17.71 pg/mg vs 607.00±54.10 pg/mg,P<0.05),且其相应受体 CCR1、CCR4、CCR5(CCL3 受体),CX3CR1(CX3CL1 受体)和 CXCR3(CXCL10受体)的表达水平也上调。我们推测,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中,脑损伤微环境中的趋化因子CCL3、CX3CL1和CXCL10可能发挥了招募骨髓和外周NK细胞至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组织中有NK细胞的浸润,揭示了脑组织中浸润的NK细胞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中有加重脑损伤的作用,并探讨了脑组织中招募NK细胞迁移的关键性趋化因子。我们的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的致病机制,全面认识NK细胞在脑损伤性疾病中的作用,并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组织蛋白酶(Cathepsin)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酶,其主要位于细胞的溶酶体内,参与昆虫个体发育等许多的生理过程。柞蚕(Antheraeapernyi)是一种重要的鳞翅目野生绢丝昆虫,因其在室外饲养,易受到环境条件及其他害虫及病原物等因子的影响。因而,开展柞蚕的变态发育机制及免疫机制的相关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柞蚕与此相关的代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柞蚕的组织蛋白酶O(Ap-Cathep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骨组织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进展快,预后差。这主要是因为骨肉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早起转移。目前骨肉瘤精准治疗在于寻找有效的防治靶点。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2(Rho associated coiled coil forming protein kinase 2,Rock2)是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信号分子,已有研究证明
‘砀山酥梨’(Pyrus bretschneideri cv.Dangshan Su)自交不亲和,花粉直感现象明显。不同梨品种对‘砀山酥梨’授粉可显著影响其果实品质。石细胞团大小及含量等均与梨果实品质有关,为影响梨果实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梨石细胞是薄壁细胞细胞壁次生加厚并伴随木质素大量沉积形成的。本研究以不同梨品种对‘砀山酥梨’授粉后梨果实为试验材料,对梨果实中木质素及石细胞含量进行测定,比较授粉
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各个组织中,是生成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和胆汁酸的重要原料,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蛋鸡来说,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器官。特别是在产蛋期,肝脏每天合成大量胆固醇,并以VLDL的形式转运至卵母细胞,最终形成卵黄。虽然,鸡肝脏胆固醇合成这一过程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依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卢氏绿壳蛋鸡对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鸡产蛋期肝脏胆固醇合成调控
学位
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肺腺癌进展相关基因目的:以TCGA数据库中肺腺癌mRNA表达数据集及临床病理资料为研究材料,分析并获得在肺腺癌的癌和癌旁组织样品中表达发生明显差异的基因(DEG),建立差异表达基因的共表达网络,筛选与肺腺癌发生、发展紧密关系的基因并探索信号通路。结合临床生存信息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发现新的肺腺癌进展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肺腺癌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在R语言平
学位
近年来,乡村地区越来越被视为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创新是驱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关于乡村创新的研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外乡村创新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了乡村创新的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热点及前沿、重点研究内容。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乡村创新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外学界最关注的是经济领域。第二,跨国或跨区域的作者合作研
背景: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全世界每年大约有新发病例50万,死亡病例27万,85%以上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增高趋势。因此寻找宫颈癌相关分子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KIF18B是我们通过TCGA数据库筛选发现的一种潜在的宫颈癌促癌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KIF18B促进宫颈癌恶性进展的相